】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拜登新政与后疫情时代的两岸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1-05-10 00:12:10


 
  然而,北京当局总以民进党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识”为由,拒绝并中止两岸官方对话,也波及扮演民间性质之海基、海协两会的事务性协商。而此争论,并非2016年蔡政府上台以来才存在,早在2000年同样依据体现“两岸一中”法理精神的“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就职,并曾提出“统合论”的陈水扁政府时期既已存在于民共双方之间。

  对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北京当局而言,或自有其认为必须坚持“九二共识”的理由。但是,对于“九二共识”议题的探讨,或至少可区分为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当年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另一则是如何简化描述该段“历史事实”所使用的“政治名词”。

  正如台湾内部对当年究竟达成“九二共识”还是“九二谅解”至今仍存有不同看法,而国共双方对于究竟是内涵“各表”还是“不表”也立场分歧,但不论倾向何种描述,相关各方均未否认当年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因此,若仅因不愿使用“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便将其均划归为否认“九二历史事实”的存在,甚至因此视之为异己之方,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无疑是扩大自身的对立面,也不利于两岸和平发展格局的开展。

  由于过去北京当局坚持使用“九二共识”这四个字,坚决拒绝其他“本同名异”的表述方式,这在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或令某些人士感到强人所难,也使得历届民进党政府为谋求化解两岸僵局所进行的各种尝试与努力均化乌有,而后续情势的演变,恐更非双方所乐见。

  对此,或有论者曰,马英九执政八年因有“九二共识”,所以如何云云。然其却未思考过去21年的两岸关系,如果能在开放探亲以来所累积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交流互动,不因台湾内部政党轮替或受特定“政治名词”所阻碍,推进以成果为导向的两岸关系,岂不更能有利于当前乃至今后两岸和平稳定关系之建构?而其间之得失又岂为常怀“国之大者”所不察?

  尤其,两岸关系不睦,彼此中断交流与对话,乃至因此对台采取各种形式的施压作为,除了只能升高彼此的对抗与敌意,更容易造成双方的疏离与误判,无疑也将进一步提供外部因素介入台海情势的操作空间。

  更有甚者,每当两岸关系越趋恶劣,其所能够提供的外部介入空间也越大,甚至成为制约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两岸双方也都将面临弱化自身对于两岸发展与台海稳定的主导权与主控权,压缩彼此的战略回旋空间,乃至陷入某种战略被动的不利态势。

  三、珍惜彼此善意 创造对话契机

  在中美战略竞争未因拜登政府上台而转趋缓解的情况下,近期美方各界对于台海是否将会爆发战争多所臆测,乃至提出多种版本的武统时间表,加上解放军机舰持续扰台以及媒体名嘴推波助澜下,营造出一股台海战云密布的紧张氛围。

  然如就当前整体情势观察,包括去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今年对台工作会议与全国两会、相关领导及重要智囊涉台谈话,以及内外重要议程等综合评估,尤其当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仍为现阶段北京对台政策主轴的前提下,随着两岸疫情防控得宜,多款疫苗陆续问世,各界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关系能否尽快重启交流似乎抱持更多的期待。由此观之,两岸民心之向背或许才是真正决定今后两岸究竟是和还是战的决定性关键,也确实需要双方共同珍惜与维护。

  此外,在两岸经历去年各种纷扰后,蔡总统在年初新年谈话重申“只要北京当局有心化解对立,改善两岸关系,在符合对等尊严的原则下,我们愿意共同促成有意义的对话”,并表示“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时,我们也期待两岸人民会逐步恢复正常有序的交流,增加理解、减少误解。”这不仅是蔡再次主动向对岸伸出橄榄枝,显然也有意为近年持续陷入敌意螺旋的两岸关系设下停损,并重新导正使其能够朝向和平、稳定与发展的特殊用意。

  值得关注的是,蔡政府日前国安人事调整似也呼应其年初谈话精神,特别是任命蔡所倚重的邱太三接任陆委会主委。邱甫上任,随即释出期待两岸“春暖花开”的积极信号,对其部门发言姿态进行具有深意的重要调整,并在台湾边境尚未全面解封之际,采取主动作为,经取得层峰支持并会同有关部门后,于3月18日恢复大陆人士来台从事商务履约及跨国企业内部调动,并将持续评估人道探亲等人员往来及后续其他境管调整事宜,兼具恢复陆委会依法作为“统筹处理有关大陆事务”主导地位之政治意义。

  此外,在3月18日记者会上,邱太三还特别重申蔡英文2016年就职演说所提到的“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共同认知与谅解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对对岸“九二共识”立场的回应。尽管这样的重申未必能够促使北京同意恢复两岸事务性协商,但在面对中美战略竞争与台湾内部仇中反中民粹高涨的环境下,北京方面或须理解此刻台湾方面任何对于两岸关系的善意表达,其所承受的内外压力与政治风险。

  对此,北京方面究竟如何看待并回应这样的善意,是能够以善意强化彼此的善意,共同让这个可能促使两岸关系重新回暖、回稳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并为双方化解当前僵局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抑或是反其道而行,实存乎一念之间。

  尤其,在恢复两岸民间全面正常交流部分,除了涉及台湾内部疫苗接种需达一定比例以形成群体免疫效果外,针对两岸人员往来所涉之通关及检疫标准,乃至有关类似疫苗护照等防疫文件之相互认证等,或都需要双方进行事前协商。既然恢复两岸疫后正常交流也是对岸所期望,那么两岸能否透过适当渠道,不论是海基、海协两会,或者依循“海峡两岸卫生医药合作协议”等机制展开必要的沟通,或为当前双方可以共同思考并努力的方向,也有助今后双边关系的正面发展。

  结语

  清明假期台湾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大陆国台办与海协会随即联名表示慰问,领导人习近平也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身分表达高度关切与慰问。面对来自对岸的人道关怀,陆委会以及府方也都表达感谢之意。在这场不幸中,我们看见两岸均能超越所有政治歧异,展现出最为温暖与人性的一面。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处理存在于两岸之间的各种分歧?抑或者,当灾难过去之后,我们将再次筑起高墙,拾起长矛,再度刺向或伤害彼此?若是如此,此刻的相互关怀与感念,又究竟有何意义?

  疫情、灾难、战乱、偏见,才是两岸人民的真正敌人,而不是我们彼此。两岸政府与人民均有责任克服当前民粹主义与仇恨政治对于两岸关系与台海稳定的危害。中美战略竞争固然仍将深刻影响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但对两岸双方而言,美国因素终究只是外因,更根本的关键仍在于两岸彼此的互动,以及双方是否共同展现智慧与决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相互包容、理解、友爱与建设性态度,为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关系开启新的里程,并共同探索出一条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道。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5月号,总第281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