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闲性闲情,秦刻石篆文之谜
http://www.CRNTT.com   2021-06-11 15:47:11


  中评社北京6月11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附图为晚清吴昌硕书北宋拓本“猎碣”,即石鼓文。他自幼潜心篆书,不断地临摹和专攻这种体系的古文字;无论书法、篆刻与画,都以这种篆法为基础。正如他的长诗有咏:“时作古篆寄遐想,雄浑秀整羞弥缝。山骨凿开混沌窍,有如雷斧挥丰隆。”其篆书用笔凝炼遒劲,气度雄沉,苍厚老辣,古朴内蓄,以骨力取胜,风神自现。老年时期,更能遗貌取神,变方为长,挺健具欹侧之势。坊间仿吴昌硕集字书石鼓文的赝品,最大破绽是过于刻意仿其结字与外形,而不内敛,更缺乏骨力。

  石鼓,是我国最早的刻石,也是历史上十分重要和珍贵的文物。十个石鼓上,各刻四言组诗,每首约十八九句,是征旅渔猎的咏歌;其体裁是三百篇里从没有见过的;而所刻文字,可说是篆书之祖。严格而言,石鼓的形象,并不像鼓;称为石鼓是不对的。唐代苏勖名为“猎碣”,因为乃记载秦国君权贵狩猎的事。其实,概称作“秦刻石”较为妥贴。至于是秦人什么年代的刻石呢?历来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远在唐代,学者皆误以为是周宣王时代太史籀所书,视作籀文。宋代文士则认为“无三代醇古之气”(翟耆年《籀史》语),应“非史籀迹”。郑樵进一步指出石鼓文所用的有些字,到战国秦代才出现;而且根据铭文的“嗣王”,认定为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之前所刻。不过,“嗣王”乃指周天子,铭文里秦君还称“公”,故又可能是惠文称王以前之作;但其文体、字体与书法俱与春秋时代迥异,反而甚接近战国时期的秦人刻石风格。根据个人手上较可信的资料,觉得近代专家唐兰指“石鼓应列于战国中叶”比较合情合理,亦符合铭刻的发展(见一九五八年《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一期《石鼓年代考》)。

  另一引申的问题,是石鼓文的拓本。唐代诗人杜甫谓:“陈仓石鼓久已讹。”韦应物也说:“风雨缺讹苔藓涩。”可见当时原石已剥泐不堪,受风吹日晒,任人损毁。北宋司马池才把它们移到凤翔府学。此后,历代舟车运载,辗转相传,不断地“既击既扫”,数百年间拓得太多;原有七百多字,残存者不及三分之一。后来岐下翻刻本,明代杨慎之流假造的伪本甚多;而很多“北宋”拓本,其实是元以后的拓本,使人真假难辨。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