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构建阻碍与构建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1-07-28 00:15:57


 
  (三)美日等海外势力的干扰

  特朗普任总统时期,美国开始全面对抗和遏制中国。中美关系的恶化也对台湾社会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台湾岛内精英人士虽不完全赞成蔡英文紧随美国挑衅大陆的做法,但也不愿完全倒向大陆,他们主张在中美竞争中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维护台湾自身的利益。两岸民间社会将因此产生疏离甚至对抗心理。美国的盟国日本也受到美国的拉拢,充当美国对抗中国的“急先锋”。美日均试图利用台湾问题挑衅和对抗中国大陆,且两国均在台湾拥有极大影响力。如果中美对抗长期持续下去,岛内目前的政治格局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台湾民众将会长期感受到中美对抗带来的负面影响,两岸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会大大减缓。

  三、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

  尽管存在一些阻碍因素,但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工作仍需要加快开展与落实。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亦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笔者认为其主要的构建路径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一)通过融合发展扩大两岸社会的同质性

  大陆正积极推动两岸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例如中央已出台“31条惠台措施”、“26条惠台措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地方性的惠台措施,这些措施将对两岸扩大交流合作规模,拓展交流合作领域,吸引台湾人才与青年学生来陆产生积极影响。大陆已经向台湾同胞发放《台湾居民居住证》,尽量消除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的身份差异,给予两岸民众同等国民待遇。福建平潭正在进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试点,致力于打造“两岸共同家园”,为台企投资与台胞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融合发展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社会融合发展将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大陆交流、工作、定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台湾同胞能够深度融入大陆的社会生活。至少在社会生活领域,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可以缩小与大陆同胞的差异性,而扩大同质性。但在社会生活领域扩大两岸的同质性仅是基础性工作。台胞在大陆居住期间,如何缩小其在文化认同乃至民族认同方面与大陆同胞的差异性,应是大陆接下来的研究与工作重点。

  (二)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增进两岸民众的互相瞭解

  当前蔡英文当局大力进行“去中国化”操作,使得两岸的融合发展袛能由大陆单向推进,且覆盖的范围仅限于大陆。对台湾岛内的民众施加影响,则需要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力量,“数字文化产业有效打破了两岸民间交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颠覆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培养了两岸民众崭新的共同生活经验,实现了两岸民众的价值共享,体现了两岸民众在经济和文化两个领域上的融合发展”。⑦

  台湾二千余万民众中从未到过大陆的仍占多数,他们对于大陆缺乏基本的瞭解,甚至怀有种种偏见。多数大陆民众实际上也缺乏对于台湾历史与现实的必要瞭解,对于台湾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网络媒介拥有巨大的传播效力,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增进两岸之间的相互瞭解。两岸民众在增进相互间瞭解的基础上,更可以开展文化的交流、认同的争论乃至政治问题的理想讨论。尤其对于两岸的青年群体来说,网络媒介更为重要。例如大陆青年群体中正在流行的“汉服热”、“国风热”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如能通过网络渠道向台湾传播,与台湾青年交流,必定也会在台湾青年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共鸣。

  (三)塑造两岸共同的历史认知

  近代以来中国历次的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促成了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尤其是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民族自信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近代以来台湾长期受到日本殖民统治,导致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处于“缺位”状态。这就需要正确的历史认知及其所指导下的历史教育进行弥补。然而,台湾当前的历史教育以及社会媒介提供的历史认知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与“台独”倾向,将对台湾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产生误导。

  已有历史学者研究指出,两岸之间的“共同体不袛是地缘的接近,更是历史形成的制度体系”,“这个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即使可能短暂分离,但终归是要统一的”,“从台海两岸历史进程来看,这个共同体就是中国,台湾是这个共同体也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⑧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以两岸共同的历史作为依据的,两岸历史学者应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两岸关系史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形成共识性的历史认知,幷将这一历史认知通过各种方式向两岸民众进行广泛传播。

  (四)重视动员和发挥两岸民间力量

  两岸全体民众都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对于大陆而言,应该使民众充分认识到:台湾同胞目前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领域的差异是历史因素与现实政治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台湾同胞幷非铁板一块,台湾同胞仍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大陆应充分动员民间力量继续增进与台湾的合作交流,幷且创新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大陆在宣传方面,应侧重宣传各项惠台政策及两岸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果,选择台胞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减少官方色彩和说教色彩,突出真实性与生活性,展现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体现普通台胞的获得感。

  四、结语

  总体而言,两岸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两岸高度融合为一体,两岸实现深层“统一”,两岸“构成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福祸相依、荣辱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关系”。⑨两岸自1949年以来的长期分离已经造成两岸的差异性不断扩大,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两岸全体民众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这个进程,将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2013年6月14日。

  ②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2015年5月5日。

  ③ 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④《习近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为抗战作重要贡献》,环球网,2015年9月1日。

  ⑤刘相平,《两岸认同之基本要素及其达成路径探析》,《台湾研究》,2011年第1期。

  ⑥锺厚涛,《蔡英文“台湾共同体”分裂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影响》,《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年第6期。

  ⑦唐桦,《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基于台胞的交往理性视角》,《台海研究》,2020年第4期。

  ⑧李细珠,《两岸一体史观发微》,《台湾研究》,2020年第5期。

  ⑨周建闽,《习近平对台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岸命运共同体》,中评网,2017年1月9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7月号,总第28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