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增速回归潜在区间 调控更须精准发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8-04 08:18:56


 
  第四,外贸增速稳中趋降。由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中国进出口仍将保持良好增势。但是,随着下半年出口基数抬升,中国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未来,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好转和产业链供应链逐渐恢复,出口订单向中国转移的效应将逐步减弱。

  第五,物价涨幅分化势头缓解。目前来看,尽管PPI在短期内仍将维持较高增速,但其涨幅主要来自生产资料价格,生活资料价格则保持相对平稳,向CPI的传导将相对有限。同时,随着猪肉价格继续回落,将对CPI涨幅构成抑制。因此,CPI将呈现温和上行走势。就PPI来看,随着全球疫情形势逐渐好转,世界经济复苏趋向均衡,主要商品生产和供应链逐步恢复,国际大宗商品的供需矛盾将有所缓和。在国内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大宗商品需求稳中有降,未来工业品价格将高位震荡走低。

  第六,中长期经济增长将回归潜在经济增速。从中长期来看,资本积累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对R&D投入的增加、人力资本增长以及通过改革增强市场活力,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有望提高。综合考虑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及其变化规律,预计未来投资增速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但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将有所下降,预计2021年至2025年GDP年均增速为5.5%左右。

  优化财政货币政策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文章指出,为保持经济稳定恢复,并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应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时度效,精准实施财政、货币、就业等调控政策。

  第一,宏观调控需要保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提升其有效性。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式需要提质增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过度宽松和“政策悬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结构性失衡难题,而结构性失衡和结构调整并非短期的总量扩张的经济政策所能解决。因此,宏观调控应更为关注结构性问题,避免大收大放的调控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宏观稳定器作用,提升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为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新形势下,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宜再成为宏观调控追求的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政策期限更应锚定中长期。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使经济周期更为平稳化,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性。而在负面冲击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严格实现经济增长的年度目标不仅成本较高,且偏离了熨平经济周期的初衷。因此,中期内可以修改公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公布两到三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更长的周期内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可以修改经济增长的目标区间为预测区间,增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权衡空间。

  第二,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保障重点领域支出。为此,财政政策首先应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区别于传统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新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坚持重点支持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持续激发内需活力。具体而言,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适度调整相关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刺激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健全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适度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鼓励风险企业扩大投资,通过实行再投资退税以及允许投资损失直接抵减资本利得的政策,降低企业的风险,增强企业家进行投资的愿望和信心。

  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应压缩经济事务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支出,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财政支出,而且有助于减少因财政支出错位产生的“挤出”效应,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增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关注债务利息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注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为此,可以利用MLF、SLF、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方面,可以通过下调MLF等政策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并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四,在疫情防控长期化的同时多举措稳就业促增收。在疫情防控方面,要持续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线。要时刻紧跟防控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防范化解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消除各类风险隐患。与此同时,在稳就业方面,要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此,应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政策,积极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继续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大对农民工等群体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落实力度。

  第五,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此,应加快工业基础产业链补短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制造业产业链在一些高科技环节仍受制于人。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那些对未来投资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技术或具有较高成熟度的技术,应该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投资补贴。

  加强服务业的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发展非常依赖外需和出口导向,导致制造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受抑制。未来产业发展更加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尤其是更加依靠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形成优化效应。为此,应加强企业自主研发,攻克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加强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