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1-12-02 08:47:44


近年来,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显着。
  中评社北京12月2日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从理论上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的运作规律。

  双链融合意义重大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许明、李晓华执笔文章表示,创新链是从科学思想萌发到科学技术产生经济社会价值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组合,是一条由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试制改进等多环节形成的链式结构。产业链是由一系列具有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过程所构成的链条,是由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制造所经历的各生产环节构成的集合。

  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产业链依托创新链形成发展、升级提高。创新链发展水平低,会导致产业链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出现断点、堵点和短板,不但会阻碍产业链升级,而且会影响产业安全和产业链正常运转。产业链带动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落地应用,是创新链落地生根的载体,同时也会对创新链发展提出新的需求,进而推动创新链升级并催生新的创新链,创新链依托产业链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充分体现了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的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融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关键要突出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体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创新链的要求。科技创新要服务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从国家需要出发,针对产业链的断点、痛点、难点、堵点进行科技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前瞻布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高地。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关键要突出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科技创新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渠道,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并叠加产业链对创新链的引致作用,共同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具有自主可控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体系,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优势领域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品牌营销、客户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增强产业综合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成效显着 差距尚存

  文章介绍,近年来,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显着。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创新投入显着增加,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2017年至202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17606.1亿元增加至24393.1亿元,占GDP比重由2.12%提高至2.4%。

  二是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应用。2017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计安排项目(课题)114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资助项目17.93万个。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设立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产业链重要环节进行项目布局,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三是大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依托。截至2020年底,全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350个。一系列前沿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地区头部企业在补链、延链、强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各地发挥“链主”企业的领航作用,通过“链式效应”促进创新主体间相互协同,形成了武汉“光谷”、贵阳“数谷”、合肥“声谷”等特色地区产业链集群。

  强化技术供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着。一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9%。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明显畅通。自2015年以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400亿元,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分别达到212家、1173家、2386家。

  但是也要看到,“双链”融合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创新链核心动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中国科技创新领域“重应用、轻基础”问题突出,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仅为6.01%,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总体水平,基础创新占比较低造成科技创新的自主性相对薄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科技水平、产业标准、关键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相比美国、德国等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高端制造业“缺芯少魂”问题较为显着。

  二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未充分发挥。中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15%,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是互融互促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主体与企业协同合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推进互融互促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不足,部分地区体制机制阻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创新成果。基于产业链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协同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制度框架尚未建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