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乡村振兴,坚决守好压舱石
http://www.CRNTT.com   2022-03-05 08:28:40


  中评社北京3月5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接受本报采访时,代表委员普遍表示,有信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牢牢端稳中国碗

  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3657亿斤,增产267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代表委员表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这充分表明,中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四川省广安市是农业大市,下辖6个县(市、区)中有4个产粮大县。全国人大代表、广安市委书记张彤表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证粮食安全,我们责任在肩。”张彤介绍,过去一年,广安新建高标准农田21.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38.2万亩;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优化服务强保障,全面落实稳粮惠农政策;打好自然灾害防御战,最终粮食总产量达183.7万吨,实现七连增。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保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代表委员表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于革胜认为,应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与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此外,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推动全国农田建设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加强动态监管和精准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董事长解学智认为,可以在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加强高产增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做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相关工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认为,农业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就粮食作物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应完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整合优势资源,培育更多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层楼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少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去年以来,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并强化落实,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中央财政针对脱贫县的政策措施十分给力,让我们能更好聚焦发展重点产业。”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说,她的家乡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支持让曾经深度贫困的仫佬山乡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