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座博物馆的弹性扩容
http://www.CRNTT.com   2022-04-07 08:51:00


图①:“良辰美景”古琴演出。 图②:恭王府博物馆一隅。 图③:“良辰美景”昆曲演出。 (来源: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中评社北京4月7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座占地约6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文化影响力可以辐射多大空间?近年来,建立在恭王府遗址基础上的恭王府博物馆,通过建设社区博物馆、举办系列非遗展览、开发“大文创”等实践,打造活态文化空间,实现博物馆的弹性扩容,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创新保护、活化利用的发展新路径。

  4月,北京什刹海边,恭王府博物馆里春意盎然。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现存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建筑群。如今,建立在恭王府遗址基础上的恭王府博物馆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

  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围绕“平安恭博、学术恭博、数字恭博、公众恭博”的建设目标,以研究为基础,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活态文化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设社区博物馆,融入周边居民生活

  在近100年的历史变迁中,恭王府形成了前府邸、后花园,占地约6万平方米的建筑格局。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提出,要建设成为以恭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传播为核心的社区博物馆,为此设定了“平安恭博、学术恭博、数字恭博、公众恭博”的发展建设目标。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说,“平安恭博”是根本,要保证恭王府遗址古建、文物藏品的安全;“学术恭博”是基础,要推动历史文化研究以夯实恭王府博物馆发展根基;“数字恭博”是推动器,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全面激发恭王府博物馆活力;“公众恭博”则是扎根源泉,要抓住恭王府博物馆植根于什刹海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建设一座既服务于公众,又让公众可主动参与的互动型博物馆。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区博物馆?在冯乃恩看来,恭王府博物馆坐落在胡同内,周围都是四合院,要抓住区域文化特性,用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什刹海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什刹海地区保持联系,积极融入周边居民生活,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比如我们正在筹划展览活动社会化,让喜欢这里且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参与策划展览。”冯乃恩说。

  技术和博物馆的结合,是近年来博物馆业内关注的焦点。“科技和文化相生相伴,科技促进文化普及,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冯乃恩说,目前,恭王府博物馆把所拥有的独特建筑和近6万件藏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保存,形成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藏品数据库;利用数字技术做好景区管理,让观众在参观过程当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保证参观时的舒适感;通过数字技术来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网站、微信、微博、APP产品等多种方式,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历史文化。

  举办系列非遗展览,挖掘文化空间内涵

  让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用艺术创新理念诠释“传统工艺+设计力量”……自2017年恭王府博物馆创办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活动以来,恭王府博物馆就致力于让非遗火起来、燃起来、活起来。

  苏绣、广绣、缂丝、京绣、蓝印花布、黄梅挑花、阳新布贴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舞台上绽放光彩。2021年5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活动在海南举办,直播观看人数达1182.83万人次。除了品牌文化活动,恭王府博物馆还对相关非遗工艺和非遗展示进行研究并举办展览,通过展览展演、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和研修培训,带动并提升展示成果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恭王府博物馆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带动当地妇女增收。

  冯乃恩介绍,恭王府博物馆着力打造活态文化空间。恭王府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戏楼,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王府博物馆都会在大戏楼举办“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邀请昆曲演员和古琴演奏者在此演出,让百年戏楼与千年戏曲邂逅,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2020年的“良辰美景”昆曲古琴表演设在恭王府博物馆的古建园林之中,逾1100万观众“云观演”。“海棠雅集”是清代留下的京城文坛佳话,2011年起,恭王府博物馆恢复这一传统,邀请专家学者等来到恭王府,赏海棠美景、品诗词雅韵。这些都使恭王府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文化空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