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网评:推动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http://www.CRNTT.com   2022-04-27 16:15:49


 

  综上所述,在规划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时,应利用脆弱性评估,对系统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作出前端预判和响应。首先,通过脆弱性评估,摸清不同地区、不同可再生能源品种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结合资源禀赋、经济能力、气候条件、教育与管理水平等,为地方可再生能源系统降低脆弱性提供决策支持。其次,采用政策评估方法,追踪气候变化对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影响,根据评估结果在终端制定系统中长期规划,对于规避气候变化风险、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考虑气候风险,增强可再生能源系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我国北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具备清洁性、可持续性、排放少等特点,日渐受到青睐。

  从降碳视角看,可再生能源几乎是近零排放;从减污视角看,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同样也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从发展视角看,增加可再生能源占比有利于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走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但是,不同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取决于气候要素的强度与稳定度,其开发和利用因对气候条件的依赖而具有局限性。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揭示,在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情形下,极端气候事件的数量和强度将继续增多。可再生能源系统“安全可靠”不仅要求开发和使用的安全稳定,同时还意味着系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抵抗气候风险能力和遭受气候灾害后的恢复能力。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等尚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系统难以适应日趋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为此,亟须进一步增强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首先,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通过增加投资力度、加大科技攻关等措施,解决电网调峰设施滞后、抵抗气候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完善电力科学调度。多能互补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不同能源的互补特性和协同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能源系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系统综合能效。再次,建立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从注重灾后救助转向注重灾前预防,完善对应的社会动员机制,从“以事件应急为中心”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