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绿水青山擘画美丽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22-06-08 07:41:34


 
  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文章指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为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控和双碳目标实现带来巨大挑战,城市空气质量有待提升;生态用地破碎化、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等问题依然突出;水环境超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业农村农地污染问题尚存,美丽乡村建设亟需提质增速。

  二是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仍然存在短板弱项。森林生态体系中乔木纯林面积占比较大,乔木整体质量不高;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土地沙化问题突出;自然保护地之间缺少必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区域生态孤岛化、碎片化明显;陆海统筹发展和保护水平较低,陆域开发与海域管理存在重叠冲突区域。整体来看,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空间结构、质量和稳定性还存在短板。

  三是气候变化加剧不确定性。中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大、类型多,而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水循环加快、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加剧“南涝北旱”的水资源分布失衡,使极端气候事件呈现突发、多发、并发趋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挑战。

  四是治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部分地区缺乏长远规划,生态环境治理呈现简单化、割裂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生态保护红线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各类生态功能区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存在重叠设置等问题;多元主体能动性尚未充分发挥,重发展、轻保护的传统思维仍然存在;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有些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导致落地难。

  现代化治理纵深突破

  文章强调,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已进入提供更优生态产品、更美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攻坚期,亟需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境界推进拓展。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自然—政府—市场—社会”一体化治理体系:将自然调节纳入生态合作治理框架,在生态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更多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和管理指挥职能,规范市场行为,引导社会参与;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构建企业治污减排的政策支持体系,利用市场力量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广泛开展社会动员,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美丽中国建设合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以系统观、综合观、长远观做好美丽中国建设规划,制定和完善国土空间、自然地保护、湿地保护、生态保护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加强各项制度间的耦合性,形成制度合力推动政策更好落地。

  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科学施策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时空演变规律研究,探索大气重点污染物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严格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风险防控,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分层次强化攻坚举措。切实推动《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落地见效,尽快出台具体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按照“持续—拓展—新增”分层次打好标志性战役,巩固已有成果,拓展治理范围,新增治理领域,带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构建陆海统筹、“天地空”一体、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网络及大数据平台,提升预警能力和监管执法效能,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筑牢屏障厚植根基

  文章提出,多维度筑牢生态保护屏障。一是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落地,尽快出台并启动实施9个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以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骨干工程为龙头,发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战略引领力。二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统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创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推动生态系统保护向维系生态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并重、促进“共生”“互保”“提质”型转变。三是更加重视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复合性等特征,打破部门分割,统筹推进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江河湖库、岸上岸下协同治理,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四是推动生态屏障建设向陆海联通型转变。综合考虑中国海洋气候特征、生态系统分布情况和保护修复需求,尽快研究规划国家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区,推动形成“陆地—大陆架—海面—海底”立体生态安全屏障;规划设计海岸生态廊道,推进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探索实施“湾长制”,全面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水平。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一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逐步打破对化石能源的路径依赖,培育绿色循环新兴产业,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以智能网为基础、特高压电网为关键、清洁能源为根本的能源互联网,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引擎。二是推进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培育一批绿色创新企业,强化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绿色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模式下的绿色发展路径。三是探索区域绿色转型一体化机制。在全国一盘棋原则下,探索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协同确立科学合理的降碳目标,促进区域发展和减排降耗同频共振,建立碳排放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指标跨省跨区交易制度及平台。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