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内外宏观“统筹兼顾”
http://www.CRNTT.com   2022-06-28 08:24:33


  中评社北京6月28日电/6月,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为199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加息。在美联储之后,英国、瑞士、巴西等国跟进加息,国外央行紧缩趋向明显。而与此同时,中国在5月份进行了相反的货币政策操作。5月20日,中国央行将5年期以上LPR利率调低15个基点,至4.45%,而在今年早些时候,1年期的LPR利率也进行了多次下调。

  中国网发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盘和林文章表示,为什么全球央行紧缩大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反向推进?这种逆向货币政策做法是否合理?理解中国货币政策要从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出发。中国货币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独立自主,不要堕入经济政策的教条之中。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

  文章分析,中国当前采取货币宽松,主要因中国经济当前核心问题是内需不足。4、5月份中国部分大城市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疫情防控形势客观上限制了产业链、供应链、物流的正常运行。内需下滑,经济收缩,民众还房贷,企业融资等都和利率水平挂钩。如果此时利率不降反升,势必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利率负担,不利于中国经济疫后复苏,更会让宏观经济陷入泥潭当中。所以,此时货币政策宽松是为了将中国宏观经济拉回“合理区间”,利用宽松来“保就业、稳经济”。

  文章指出,降息对于“稳经济”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中国当前也具有降息和宽松的空间。

  首先,货币政策并非汇率的决定因素。降息的确会降低内外息差,息差降低会让部分外资流出,去追逐更高的收益率。但外资是去是留的根本因素不在息差,而在经济基本面。如果中国在经济上坚定实施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外资看到中国市场的活力,看到中国投资的回报率,自然而然就会留在中国。尤其是外资中的产业资本,在中国购买土地,建设厂房,招募员工,投入如此之多的产业资本是不会因为一点息差而放弃中国的广袤市场的。

  其次,中国货币政策宽松有充足的空间。中国已经连续数年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前些年,全球主要货币国家央行都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而中国则坚持利率正常化,将利率维持在中性利率之上。美联储即便加息,当前其基准利率也祗有1.5%-1.75%,而中国一年期LPR利率3.85%。大多数国家中性利率水平在2%到3%之间,按照这个标准看,中国利率水平长期在中性利率之上,而欧美国家的利率水平长期在中性利率之下。不同的货币政策产生了不同的结果。5月美国通胀率8.6%,英国通胀率9%,而中国通胀率祗有2.1%。中国相对高利率和低通胀的现实状况使得中国在货币政策上具备下调的空间。

  最后,人民币汇率略微下调有利于中国经济复苏。在中国的对外出口中,以“性价比”为主要竞争力的产品还占有相当高的比重,适当的汇率下调,能够提高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有利于中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人民币单边的升值和贬值预期都需要打破,区间内汇率合理波动但总体稳定的汇率才是有利于中国外贸长期发展的汇率状态。
  综上,中国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做到“以我为主”,主要还是基于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底色,基于中国过去在货币政策上的审慎态度。如今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正当其时。当然,中国在货币政策上也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既要稳汇率,也要“稳经济”。

  文章最后说,虽然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有空间,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因此,即便出台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国依然没有进行“大水漫灌”,在政策上依然保持着充分的理性。这些理性的政策为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健增长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