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周振基:藉粤剧向青年 传递国民意识
http://www.CRNTT.com   2022-08-22 09:43:58


周振基于专访中指出,粤剧有助提升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图片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8月22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周敦颐第二十八代后人、粤剧大师林家声弟子、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顾问、香港演艺学院前校董会主席、文化艺术推广者……众多头衔围绕在周振基的身上。日前,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体演文出界总召集人周振基接受《大公报》专访,讲述了他眼中的文化推广经历,谈谈粤剧对弘扬国民教育的意义。

  作为周敦颐的后人,周振基深受《爱莲说》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在他看来,出淤泥而不染意味着洁身自好,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坚守“贞固干事”的原则。

  不忘《爱莲说》“贞固干事”

  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周振基靠自己的努力,半工读完成美国金门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回港后创业,数十年深耕电子科技领域,似乎很难与粤剧这门传统艺术联系到一起。周振基告诉大公报记者,“年轻的时候,我会打鼓、玩结他,也留过长头发。”

  而一次在唐人街买录音带的契机,让周振基与粤剧结下不解之缘。这盘录音带正是师傅林家声的《落霞孤鹜》,唱功细腻,声情并茂,也让身处异乡的周振基一慰心中的思乡情。

  就这样,周振基迷上了粤剧,不仅愈听愈多,还暗自模仿唱腔,甚至回到香港后,学习了两年的古筝。他表示,听到《雷鸣金鼓战笳声》《无情宝剑有情天》等歌曲后,对师傅林家声心生敬仰,觉得粤剧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底蕴,深深被这门艺术吸引。

  拜师二十多年弘扬林派艺术

  回忆起拜粤剧大师林家声为师的故事,周振基表示,“初次见师傅,唱的是《沈三白与芸娘》,师傅觉得我虽然整个人很西化,却热爱粤剧,更可以清楚记得曲词,令他留下深刻印象,经数年相处,被我对推广粤剧的诚意打动了,最后收我为徒。”

  周振基提到师傅亲自教授的《玉梨魂》,要求他唱出林派的味道。这其中便包括糅合太极刚柔的抑扬顿挫唱法,深化薛派问字攞腔,再加转发口,运用字母,在字头、字中、字尾,去转腔。

  说起林派的唱功,周振基忆述师傅多年教导的技巧:“音要准并且需要研练正确的五个发音部位,唇、齿、鼻、舌、喉。气带真声出,腹式、胸式、口鼻齐吸,换气。板之间要灵活,字要露及完整地吐出。与乐师围读曲词,研究感情的变化。行腔运调,需要配合音乐拍和及节奏。”

  跟随师傅林家声学艺的二十多年,师傅的艺术修养、待人接物、人生哲理对周振基影响深远。“师傅教导我,不管周边的环境如何纷扰,都要站得住脚,专注去发挥。”

  而这也坚定了他推广粤剧、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心。时值香港刚回归祖国,周振基便于一九九九年提出让学界举办校际粤曲歌唱比赛;在任粤剧发展谘询委员会及粤剧发展基金主席期间,周振基参与了粤剧申遗这一重要时刻,而这也是香港的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成功推动高山剧场成为演出粤剧的专门剧场、将油麻地戏院和红砖屋改建为专为戏曲演出等活动的演艺场地,也有着周振基的身影。

  文化拓宽视野增城市软实力

  谈及推广粤剧发展的原因,周振基表示,文化艺术可以拓宽人的视野,也彰显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灵魂,需要得到重视。推动高山剧场、油麻地戏院的发展,以及在出任西九核心文化艺术设施谘询委员期间,议定戏曲中心的成立,让香港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留下一些传统艺术的印记。“我非常开心能够参与这些文化艺术推广的项目。”

  在他看来,无论是粤剧,还是其他的文化艺术,都可以向年轻人传递国民意识。在粤剧中经常以忠孝礼义为题材,这让年轻人在观剧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雷鸣金鼓战笳声》《连城璧》《碧血写春秋》等经典林派作品中,用独特方式演绎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不仅颇具古典韵味,还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多元文化的涌入,粤剧也需要与时俱进,如通过对时长的缩短、与其他艺术类别进行跨界合作等方式拥抱年轻观众。此外,粤剧的特质便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艺海无涯,唯勤近岸。”粤剧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周振基认为,粤剧需要多元发展,包括编剧和各行当的培养。粤剧是文学、历史、音乐、武术、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的融合,对创作者的艺文知识有着很大的考验。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