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大食物观引领林牧渔业变革
http://www.CRNTT.com   2022-09-12 08:50:47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说,我国居民鱼虾类平均摄入量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摄入量标准,且城乡间和区域间水产品消费不平衡。当前,渔业面临消费不旺、需求尚需恢复和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抬升的挑战。稻田综合种养在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遇到了盲目铺摊子、发展水平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2019年以后,部分省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收缩。各地要因地制宜做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划,平衡大空间尺度上的水稻产量和稻渔综合种养收益问题。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小龙虾已上市,水稻茁壮生长。基地负责人黄建新介绍,稻虾田实现了种养循环,“一水两收、一田两用”,小龙虾吃田间杂草,排泄物还能肥田,水稻基本不施农药化肥,年均亩产小龙虾150公斤、水稻550公斤,效益可观。双林镇副镇长张开荣说,全镇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5万亩,带动10多个行政村发展。接下来,将加大新模式开发,引入深加工企业,打造高标准的综合种养产业区。
   
  构建大食物观支撑体系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树立大食物观,既是对量的补充,也是对质的促进。专家表示,要把推动大食物发展摆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程,创设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资源向大食物观配置。
  
  “农产品供给保障要处理好优先序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应重点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与农民利益关系方面,在对耕地利用进行行政规制的同时,对承担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户进行补偿,对需要优先保障供给的农产品生产给予政策倾斜。与地区优势关系方面,在强调粮食主产区、平衡区和主销区责任的同时,探索建立纵向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横向的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与大食物观关系方面,大食物观的核心是大资源观,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的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
  
  科技对大食物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要加强。张天佐说,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增设适应大食物观需求的新专业、新学科,尽快培养一批开发利用大食物资源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科技攻关,选准一批有潜力、可突破的领域,依靠科技创新,发掘食物开发潜力,加快研发一批实用成果。要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改革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产学研推协作,强化政策激励,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魏后凯表示,要改变传统的“重种植业、轻林牧渔业”的倾向。林牧渔业内部差异较大,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具体包括,确立差异化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发挥林牧渔业的多功能性,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加快转变林牧渔业发展方式,实现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建立现代林牧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然,也要处理好粮食安全与林牧渔业发展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和地方实际,不能一刀切地“退林还耕、退塘还耕、退园还耕”。
  
  陈洁认为,大食物观本质是多元食物结构和供给体系,涉及打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问题,要破除思想认识障碍,打破部门分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