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从殷墟考古读懂何以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22-11-14 18:20:56


 
  1973年3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于小屯村南发现刻辞甲骨5335片。这是第一次充分运用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法所获得的甲骨文资料,地层明确,伴出物丰富,为卜辞年代的确定提供了坚实证据。

  199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发现H3坑,出土刻辞甲骨689片。占卜主体为王室小宗宗子,属非王卜辞,史料价值独特。

  此次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冯时介绍了殷墟甲骨的上述三次重要发现: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甲骨文既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自清末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以来,至今已发现约15万片,经科学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开启了殷墟90多年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历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的这席话,可以看作甲骨学研究薪火相传的写照。

  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理论方法及多学科的结合,在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通过释读甲骨文记载的日月食资料,结合天文学推演,考订了发生于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的乙巳日食,证明了殷人已经掌握交食周期,对于甲骨文断代乃至地日运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结合甲骨文卜辞和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史氏家族墓地发掘出土的铭刻,确定了商代薛国地望(地理位置),为商代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支点。”冯时介绍,有关商代政治、祭祀、军事、宗教、礼制、刑罚、经济、医学、社会生活、艺术思想等问题的研究广泛展开,成果丰硕。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印第安的玛雅文字早已消亡,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承续至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