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保护黄河是事关民族复兴的千秋大计
http://www.CRNTT.com   2022-11-26 08:57:39


   
  经过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但同时,黄河流域依然面临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上游因水少导致的生态系统脆弱。黄河大部分汇流区属于乾旱半乾旱地区,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尽管多年来不断加大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但由于生态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生态系统总体依然比较脆弱,且极易发生退化。二是中游沙多和部分河段污染严重。黄土高原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也是造成下游黄河淤积和河床抬高的“病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措施,以及修建淤地坝和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中游入黄泥沙量已大幅减少,但面临超大洪水时,淤地坝和水平梯田仍存在溃坝坍塌风险。此外,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环境污染积重较深,导致部分河段污染较为严重。三是下游地上悬河依然复杂难治。“黄河宁”的关键在于地上悬河治理,尤其是加强从郑州市花园口到台前县孙口河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和导流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下游滩区因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要求,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共同抓好大保护。首先,聚焦重点区域,通过自然恢复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加快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恢复重要生态系统,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其次,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通过城镇“点”上的高质量发展带动流域“面”上的高水平保护,逐步改善中游地区生态面貌。最后,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促进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黄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黄河水净、岸安、河畅。
  
  科学调控水沙关系。围绕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健全水沙调控体系,健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格局,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构筑保障沿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同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主持人: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如何,怎样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
  
  单菁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河流,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矛盾,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来看,大部分来自地表水,其中农业用水耗水占比较大。2020年黄河流域总取水量为536.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79.5%,地下水占20.5%。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取水量中,农业用水占65.3%,工业用水占10.6%,生活用水占13.9%,生态用水占10.2%。2020年黄河流域总耗水量为435.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81.3%,地下水占18.7%。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耗水量中,农业耗水占64.7%,工业耗水占10.6%,生活耗水占13.2%,生态耗水占11.5%。
  
  水资源管理方面,黄河流域各省份都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纳污三条“控制红线”,开展了重点领域节水控水攻坚战、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等工作,全面加强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目标双控。例如,2020年5月,黄河流域启动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沿黄各省份2273个取水口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完成了105.6万个取水口信息的核查登记工作,对水资源超载地区实行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制度。2020年,黄河流域累计有6个省份13个地市黄河干流和支流地表水、4个省份62个县级行政区地下水的超采水源被暂停了新增取水许可,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不过,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低效利用、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为长江流域的40%;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流域的7%,在10个水资源一级区中位列倒数第三位(仅高于海河区和辽河区);按照国际标准,根据《202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和各省份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21年黄河流域9省份中,宁夏、山西、河南、山东4个省区属于极度缺水区,陕西、甘肃、内蒙古3个省区分别属于重度、中度、轻度缺水区,祗有青海和四川水资源相对充裕。在水资源紧缺背景下,黄河不仅要满足流域人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还担负向华北平原等流域外地区生态补水的任务。例如,2020年黄河累计向河北调水18.33亿立方米,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白洋淀水质改善。黄河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的河流之一,上游的河套平原等地区是优质小麦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蔬菜等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且中上游地区承接了部分东部地区转移的钢铁、化工、有色等高耗水产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这些地区用水多而效益低,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例如,2020年宁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51,每吨农业用水创造的增加值为5元,不到山东的1/7。此外,受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相关研究显示,1986年至2020年黄河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0.8%,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明显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着重从促进人水和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强化水源涵养等方面入手,突破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一是以促进人水和谐为目标,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一方面,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发,进一步优化黄河流域粮田农田布局和农业种植结构;采取经济手段限制蔬菜等高耗水农业种植面积无序扩张,鼓励西北乾旱地区种植优质小麦,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参考各地区水资源环境禀赋,进一步优化黄河流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将企业用水强度和排污水平作为重要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城。以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考量,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科学引导人口流动,促进人、产、城、水协调发展。
  
  二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单方水粮食产量;着力强化工业节水,以财政资金补贴和政策规范引导高耗水行业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鼓励引导生活节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对老旧漏损的供水管网设施改造,推动雨水、再生水、非常规水源利用,从供水和节水两端发力,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三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方向,推进水权交易制度改革。进一步从法理上明确水资源的所有权、取水权、用水权概念以及权利主体,奠定水权交易的法律基础;推进水权交易工作,特别是水资源丰富但使用效率不高的地区,以新试点促进水权活跃交易,提升市场化水资源配置能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充分考虑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区域用水状况和节水水平、洪水资源化利用等基础上,统筹当地水和外调水、常规水和非常规水,对“八七分水”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使黄河水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方面,加强系统治理,推动不同部门在治沙、治草、治田、治林、治山过程中落实治水要求,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将流域视为一个整体,统筹推进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江河湖库、岸上岸下协同治理,逐步恢复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在系统性生态环境保护中稳定水量、提升水质。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