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多举措应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
http://www.CRNTT.com   2022-12-05 10:00:02


   
  我国物价仍将保持平稳态势
  
  主持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背景下,我国物价整体表现如何?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尹振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虽然前期受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及海外通胀高压冲击的影响,但2022年上半年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月份CPI同比上涨2.5%,PPI同比上涨6.1%。1月份至6月份平均,CPI同比上涨1.7%。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31省份上半年CPI数据,均低于3%。
  
  从最新数据看,2022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1%,核心CPI同比上涨0.6%。从结构上看,CPI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带动,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1.8%,在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下,鸡蛋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上涨12.7%和8.3%,但其他物价涨幅大多出现回落。可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事实上并未对我国物价特别是通胀产生较大影响,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当然我们也要做好准确预估和充分准备。
  
  第一,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外部因素很难在短期内撼动价格基本面。从宏观角度看,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各个行业上中下游产业形成聚合优势。同时,我国又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加之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发展具备足够的韧性、潜力,工农业产能充足、供给充裕,为物价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微观角度看,大宗商品价格向终端消费品价格传导较为间接。我国工业体系庞大、产业链长,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上游成本向下游传导效应会逐步衰减。
  
  第二,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呈双向性,没有体现出一边倒趋势,也不具备长期涨价基础。事实上,从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短暂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粮食等价格再创新高,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普涨,是短期供需关系变化、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目前供需两端并未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出现回落。考虑到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原油价格大概率趋于回落,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很难触及新高。
  
  第三,我国物价计量有其自身特点,不易受海外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受经济结构影响,CPI中食品和服务类价格占比较高,而这些领域价格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小。同时,我国粮食产量高、供应稳、储备足,工业消费品供给能力较强,服务业供给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不具备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从宏观角度看,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供需协调性持续增强,积极因素继续增多,为物价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四,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短期拉高PPI,但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变弱。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价格,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短期对PPI影响最大。不过,2022年以来,PPI同比涨幅已逐月回落。目前国内消费类商品在供给端总体上呈现过剩状态,市场竞争激烈,终端产品涨价空间有限,加之疫情影响,企业很难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全部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消费者。
  
  随着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开启加息进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会使总需求降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动力有限,我国物价总体水平仍将保持平稳态势。但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疫情防控压力仍存、部分行业恢复较慢等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物价形势变化,找出和化解阻隔经济有效运转的堵点和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痛点。特别是中下游制造业聚集着大量民营小微企业,成本加大、需求不足是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对企业利润形成挤压,经营风险也随之上升,也会逐步传导至其他微观主体。在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政策,为企业纾困减压。
  
  以自身最大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主持人:结合未来大宗商品走势,我国如何应对?
  
  郭丽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近一段时期,国际原油、金属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呈现回落态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国内制造业中下游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使其经营状况逐步改善。但是,考虑到世纪疫情延宕反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酵,加之主要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仍大幅波动,对于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全面稳定生产而言,仍构成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展望到年底和2023年,预计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将出现一定分化,供给和需求关系明显得到缓解的商品品种延续价格回落走势,供需基本面偏紧甚至供不应求的商品品种仍可能有反弹空间。因此,对于输入性压力依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对准备,增强政策协调性,从生产、供应、储备、销售、加工全链条增强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的能力,以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市场不确定性。
  
  宏观层面要保障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短期来讲,在宏观政策稳健有效的基础上,综合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做好预期管理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巩固和增强调控政策“组合拳”效果。中长期来讲,加快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形成境内外交易者共同参与、共同认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期货价格,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健全相应制度规则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规范运用衍生品工具对冲风险。
  
  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大幅波动导致的输入性风险,关键是强调开源节流,稳步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供应保障能力。一方面,全力以赴稳定生产。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做好跟踪保障,健全保通保畅长效机制。做深做细针对重要大宗商品供应链的保链、稳链、强链和补链工作。就粮食而言,要稳定和提高主销区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基本自给,推进安全产业带建设,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就能源资源而言,要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尤其是通过科技赋能,加大常规能源勘探及深海和页岩油气开发力度,拓展国内矿石利用效率,增大再生材料回收利用水平,提升供应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抑制粗放生产的过度浪费,打通资源循环利用的卡点,加快建设再生原料循环利用体系。引导供需双侧主体增强节约意识和行动,强化粮食和能源企业集约与循环利用资源的主体责任;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反对餐饮浪费,厉行节电节能。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确保粮食稳产和能源稳定供应,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密切跟踪、监测和预警重点大宗商品市场动向和价格走势。加强全球市场波动性监测,尤其是对国际原油、天然气、粮食、黑色和有色金属等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预警力度,为分类施策和精准调控奠定基础。重点研判全球经济恢复、流动性转向对国际主要期货和现货市场供求结构的影响,密切关注极端事件对资源供给国的冲击程度,及时发现对我国不利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强化对重要大宗商品供给可能发生中断的风险警示。
  
  二是完善大宗工业品储备调节和进口调节机制。加快建设中央和地方储备、商业库存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储备体系,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储运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特别是增强能源关键品类物资储备和调节能力,优化产能协同保障和区域布局,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与此同时,多措并举拓宽进口来源,降低对单一来源国的依赖,提升海外生产能力和控制能力,有效补充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针对重点品种“一品一策”制定储备或进出口调节方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常态化开展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联动监管。排查投机性资金进入相关市场引发的风险和隐患,防范输入性风险经由大宗商品市场向其他市场传导。强化穿透式监管,加强信息披露与核查,严控各类内幕交易,消除风险隐患。规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发布和运行,严厉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加剧价格异常波动的行为,打击串通涨价、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