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坚持系统观念,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谋划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立意新、发力准、举措实。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文章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围绕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落实举措,与《纲要》共同形成战略、任务、措施成体系的可操作的政策安排。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方面,《纲要》和《实施方案》着力破解“有效”二字,释放投资潜能,为未来把握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指出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投资关键作用得以更好发挥,扩大有效投资成果斐然
文章介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扩大有效投资需要兼顾当前与长远,不仅要千方百计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而且要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服务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决策。在深刻分析环境变化、要素制约与发展潜能的基础上,《纲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强调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有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着力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的长效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供给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投资保持良好势头。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大台阶,2013年至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9万亿元,年均增长9.4%,新动能投资亮点纷呈,社会领域投资步伐加快。2021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为48.9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43%,为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是重点领域建设成效显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保障能力显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信息通信网,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取得显着成就,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教育等领域短板弱项加快补齐。
三是投资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投资活力保持强劲。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大幅取消、下放核准事项,促进投资审批“一网通办”,实现了“企业少跑腿、信息多跑路”。10年来,中国民间投资平稳增长,占整体投资比重保持在55%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强大的制度优势,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扩大有效投资蓄势聚能
文章称,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势”。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显着优势,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根本保证。《纲要》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纵观全球大势,强调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夯实国内基本盘,打造国际高端要素的“引力场”,释放内需潜能,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发展条件,在政策安排上充分体现了用足优势、努力蓄势、提前谋势,为实现供需高水平良性循环集聚强大势能。
一是打开成长空间,发挥超大规模经济整体优势。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充足的要素供给,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潜力;同时,与人口超过4000万的8个发达经济体相比,2019年中国劳均资本存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3%至28%,从总量角度来讲,中国投资仍显不足,对投资的内在需求仍然巨大,有空间、有条件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是围绕民生福祉,为经济长期向好蓄势。人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产生于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过程中。《纲要》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更多根据人的需求、流动、集聚程度来调整城乡空间关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投资效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重大潜力所在。
三是依靠创新驱动,为孕育新发展动力谋势。在以科技竞争为重点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要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纲要》找准提高供给质量的发力点,着力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投入,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主动,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关口,也是孕育新发展动力、塑造新竞争优势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