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动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http://www.CRNTT.com   2023-05-23 08:36:31


 
  完善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制度。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将知识产权作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要发力点,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引导创新主体加强关键前沿领域核心专利布局。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抓紧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应用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国家共性基础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的标准制定,在新兴交叉领域建立健全政府牵头、产学研用广泛参与的技术标准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进中外标准战略对接和优势领域标准走出去。

  健全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风险防范制度。完善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强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技伦理治理主体责任,促进科技类社团、学术出版和研究资助机构等的协同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科技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科技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健全科技安全预警机制和科技安全审查监管机制,提升科技维护自身安全和支撑重点领域安全的能力。

  三、新时期纵深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文章强调,一是加快培育数据、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探索数据和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新路径。健全技术产权、价值评估、流转交易、价值担保、诚信监督等机制,建设互联互通的数据与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完善数据确权的法律框架,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的分配机制、市场监管与资产管理办法,促进技术和数据要素流通和与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链条和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

  二是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融通发展的科研组织体系。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与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以战略科学家与顶尖领军人才团队为支撑,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领域集成创新,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构建国家目标牵引的跨学科、大协同创新攻关组织模式。进一步在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上下功夫,有效提升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工程化的能力、技术研发系统性布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发现和布局未来产业竞争新领域新赛道、支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和组织模式,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要求,加大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引导和推进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制和模式。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标准化和数字化。

  三是着力推动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科技供给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科研,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高水准实施一批攻关重大项目,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进“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四是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四链”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积极搭建科教对接、产教对接、校企对接的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深化协同机制,继续探索有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流动的措施,带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构建需求对接、协同攻关、应用验证、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市场转化等综合集成功能,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依托已有发展基础,结合新一代平台及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作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