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游学热不能变味,博物馆研学需真学
http://www.CRNTT.com   2023-08-28 16:45:32


  中评社北京8月28日电/据新华社报导,暑假即将结束,博物馆热度仍然不减。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博物馆”这个关键词,能找到很多相关信息。与之一起登上热搜榜的,是另一个热门词条“研学游”。这个暑假,“博物馆研学”火了。数据显示,今年暑假,博物馆研学产品订单暴增235%。

  走进博物馆,到处都是青少年的身影。当我们欣喜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时,也从相关话题讨论中注意到“博物馆研学热”背后的一些问题。网友们提醒:“千万别让好好的博物馆研学热变了味。”

  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部分商家挤占公共资源的营利行为,使“博物馆研学热”因“蹭”而变味。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这份“免费的午餐”不仅公众欢迎,显然也受到部分商家的垂涎。据报导,有研学团推出的故宫“私享团”,一次收费开价高达1000元。不仅如此,还有旅行社、研学团“蹭”起了热门博物馆、展览的流量,将“直播间”直接搬进了展厅,售卖博物馆讲解、研学项目等产品……尽情发挥其“蹭”技。

  当然,说到“蹭”,少不了无孔不入的“黄牛”。向来哪里有热度就去哪里的“黄牛”,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份“免费的午餐”。被“黄牛”包围的博物馆,原本免费入园的南京中山陵收费30元、南京博物院50元-80元、陕西历史博物馆120元-130元、苏州博物馆130元……免费开放变成有偿参观,加重了游客的经济负担,还干扰了博物馆的正常运营。

  除了“蹭”,还有一个“闹”字,让博物馆和公众不胜其烦。这个“闹”,既指表面上的喧哗吵闹,比如孩子穿梭打闹、“讲师”声嘶力竭等,让静谧优雅的文化场馆变成了喧闹的“菜市场”,不但影响广大游客的参观体验,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也指一些研学游成了热闹的观光旅游,无“研”无“学”只有“游”。有参观者反映,在博物馆看到研学团学生们排排坐,不观展不看文物,却低头玩手机;有些“讲师”讲解历史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给学生们灌输了一肚子“野史八卦”,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对历史文化的曲解、对公共资源的滥用。

  “博物馆热”因“蹭”因“闹”而变味,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研学游,不仅增加参加者的家庭负担,还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