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23-12-20 08:19:05


 
  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更大实践力量

  文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才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其中最大的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而“两个结合”内涵“对外开放”的元素,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让“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更大的实践力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世界为镜鉴”则可深察本国实际,这正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之于“第一个结合”的意义。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开眼看世界”的方式开启了客观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的普照之光,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此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可以说,正是“开放”,让“第一个结合”的两个方面得以历史性地相遇,马克思主义为古老中华文明注入了现代性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则让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方式成功在21世纪继续展现其科学光芒。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存在”本身的交互关系性,这一哲理反身性地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关系,而开放则是关系建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开放导引开放性实践,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人类立场和世界眼光的,这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高水平开放环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本身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在“文化开放交流”的观念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我们必须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做出更突出贡献。

  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文章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并创造现代化新图景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国家和民族自主性的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发展和平共处的现代化,而我们推进开放发展也必须以自身力量为基点,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长期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增强了我们在开放环境中稳妥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性。改革开放是我们主动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继承并发扬开放的自主性。 

  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是统一的。我们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力,强化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我们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们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我们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我们要深入研究并推动完善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在市场准入、管理标准、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监管规则等重要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统筹开放和安全。我们要瞭解国际事务,调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资对象国的情况,维护好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利益。

  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文章指出,开放发展最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如今的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对开放环境中的陷阱加以警惕。目前,我们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需要加快提升。

  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加快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我们要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切实增强全球经济议程设置能力,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积极承担与中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现代化过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中国4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如今,中国对外开放已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在建设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体制性力量,以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既增强了我们的“四个自信”,也在全球面临发展困境的关键历史节点为人类带来了新的道路选择。我们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新阶段,进一步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并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让世界领略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