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保育旧邨 传承上一代打拼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23-12-27 10:44:56


彩虹邨即将重建,当局承诺会尽量将老邨的特色吸纳到重建计划内。(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2月2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近年社会保育意识增强,房屋署规划与重建公屋时,也愈趋重视保育,由上世纪90年代将美利楼完整保留及搬迁,到2000年代石硖尾邨重建时将美荷楼改建和活化,再到苏屋邨重建过程的大量保育工作,留下“苏屋八宝”。有建筑师表示,保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其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及生活故事延续,让下一代共享以前或现有的资源。

  美利楼属香港最早期的西式建筑,在1982年拆卸,政府将建筑物完整保留及搬迁,分拆出来的超过3000件建筑物料,分别编上了号码,储存于大潭水塘附近的政府仓库,其后房屋委员会在发展赤柱马坑邨时,将之一并重建。

  卫翠芷表示,美利楼的重建可见政府很早就进行保育工作,但当时的保育意识和知识并不强,觉得保留到一个建筑已经很好,现在回顾,保育手法有改善空间。而在发展马坑邨时,房屋署亦有意识地将原有的小溪和树木保留。

  为原有建筑物注入新生命

  石硖尾邨美荷楼保存并活化成为附设公屋博物馆的青年旅舍,体现了房屋署在公屋重建中有意识地考虑保育。房委会1990年决定重建部分石硖尾邨,把残旧和不合时宜的大厦拆卸,只保留其中一幢──美荷楼。该楼是首八幢于1954年兴建的“第一型”徙置大厦之一,已被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历史建筑,反映其在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史中的重要性。

  直至2009年苏屋邨开始清拆重建,房屋署大量保留了有特色的原有建筑物和构件,并注入新生命,包括小白屋、壁画亭和燕子亭、前苏屋邨的金漆牌坊等,成为“苏屋八宝”。房屋署还保留及修复前枫林楼地下及一楼部分地方,作展览屋邨旧物用途。苏屋邨原居民兼参与苏屋邨重建项目的房屋署前助理署长(发展及建筑处)陆光伟称,旧屋邨是香港的缩影,它见证了上一代人如何努力地建设香港,达至现今的繁荣,苏屋邨重建的保育工作可让新居民感受昔日苏屋邨生活的点滴,以及上一代港人的打拼精神。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