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戏曲“破圈”之后:看满园春色喜人
http://www.CRNTT.com   2024-03-13 15:24:59


 
  自宋元以来,“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逐渐发展成为流行文化,传承至今的诸如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明传奇大家汤显祖之“临川四梦”,以及清代的昆曲《长生殿》《桃花扇》,都是经典。所谓经典,必先流行,流而行之,经而典之。戏曲在元明清是作为原创文学而存在的,人人传抄,洛阳纸贵,也就接受了一批批读者、观众的检阅。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戏曲经典,之所以能在一代一代观众中流传下来,正是由于在一次次的传播与修改过程中,剧作家与观众、读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起完成了佳作的打磨。洪升撰《长生殿》,十余年三易其稿,如切如磋,耗尽心血。其他名留青史的剧作家莫不如是。

  如今的戏曲作品数量庞大,几乎都是原创,但有的作品却是排一出丢一出,丢一出再排一出。有些剧本虽自称几易其稿,却也只是在座谈会上听听专家意见,而非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的琢磨。一出新戏,假如十年后还要复排,还能传承,还有受众,便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

  其二,戏曲院团应该乐于瞭解市场,勇于闯市场,在制作上保持作品灵活的“身段”。

  面对市场,部分戏曲院团可能会在各种娱乐浪潮冲击下感到不自信,因而不知也不敢去闯市场;又因为有各种扶持,也没有特别强大的动力去闯市场。

  一些戏曲作品所谓的闯市场,往往是完成场次指标,通过各类验收。专家,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观众。戏曲需要专家,但不能依赖专家。专家的作用在于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和鞭辟入里的评论,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买票进场的观众。

  再有就是一些作品盲目追求大制作,布景堆砌如山,转台异常繁复。有些获奖新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也颇有可看性,却获了奖就没有再演。为什么不演?因为一场演出需要十几辆大卡车,一百多号人搬运、装台,费用巨大。

  戏曲若想回归市场,须在制作上保持灵活的“身段”,戏曲的写意美学由文学和表演构筑,手眼身法步可以演绎一切,舞美灯光稍作辅助即可。不以大制作、高科技为噱头,坚持内容为王与中国戏曲的写意审美,才有可能把戏曲故事津津有味、热热闹闹地演给观众,演出一片市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