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江时学谈“一带一路”在拉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24-04-05 14:59:41


共建“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中评社╱题:“江时学谈‘一带一路’在拉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薛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的拉丁美洲问题学者、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拉美研究理事会主席江时学的访谈。江时学认为,中国与拉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现实挑战,提出了若干应对建议。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基于过去九年多的研究,我设想以访谈的方式多角度展示“一带一路”,访谈对象为中国产官学三界与“一带一路”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者、官员与企业,希望既能展示“一带一路”的成就、更能展示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幷就下一步共建给出一些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象经历过调整,从刚开始时的“亚欧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到“全球愿意参与的国家”,再到“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领域与重点项目”。实施方式经历了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调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被越来越多地强调,集中表现为2021年后提出“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以及三大全球倡议。

  对于如何看待拉美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角色与地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笔者在2023年7月29日下午在北京通州区弘府饭店,专访了中国有代表性的拉美问题研究学者江时学教授。江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拉美研究理事会主席、中国拉丁美洲学会顾问、中国拉美史研究会顾问。

  江时学认为,拉美学者对“一带一路”的正面评价明显多于负面看法,尤其是那些得益于中国投资和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一带一路”在拉美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理解“‘一带一路’自然延伸到拉丁美洲”的确切内涵?如何定义“一带一路项目”?如何处理一些拉美国家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中国为自己服务的战略这个问题?如何提防“美国因素”对于拉美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影响?等等。在应对上,他提出应该“尽可能地与美国合作”;对于中国国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他认为应该让外国(特别是欧洲国家)更多考虑投资的作用而不必过于考虑资金是属于国企还是民企,“After all, money is money(毕竟,钱就是钱)”;中国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项目时,要完整与准确,避免与事实不符合的夸大与拔高。以下为访谈全文:

  1.在您看来,中国推出“一带一路”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动机,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希望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二是希望转移剩余产能(又名国际产能合作);三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遏制;四是力求在国际经济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五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可以明确地回答你的问题。该文件认为,“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的提出当然凝聚了各方的智慧。但我曾在一个会议上听到这样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之前有没有咨询学者的意见。据我所知,在“一带一路”倡议出台前,有关部门确实征求了学者的意见。当然,这个范围不可能很大。

  但我自己有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在“一带一路”倡议出台后,有关部门曾委托一些智库就下述问题进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沿线国家对我们的诉求以及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毫无疑问,如果上述3个问题的研究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之前进行,可能会更好。

  我还听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益于北京大学王辑思教授撰写的一篇关于中国应该实施“西进战略”的文章。这一文章发表在《环球时报》上。他认为,当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欧印俄等“东望”之际,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战略谋划。他还写道:西部各国是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是人类几大文明的发源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种种深层原因,许多国家在未来若干年内难以保持稳定和繁荣,该地区若干国家的政治动荡和跨国界的民族、宗教、教派冲突,将对未来全球秩序和大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也必将对中国在该地区迅速拓展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造成严重冲击。因此中国不能置之度外,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新姿态,在这一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当然,王辑思的文章在多大程度上对高层的决策产生影响,我不知道。

  2.您对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整体评价?

  不久前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在总结“一带一路”时说,以下七个方面做得特别成功:一是实现了“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二是“一带一路”的一部分重大项目给共建国家带来结构性变化;三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基地;四是“一带一路”在实践中探索了新的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五是“一带一路”形成了新业态;六是“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七是创建新的欧亚大陆通道,中欧班列为其代表。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认为,十年来,“一带一路”取得了以下成就: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大家庭不断扩容;跨国、跨境基础设施联通和国际贸易运输能力实质性提升;与共建国家贸易联系更加紧密;投资规模和资金融通渠道不断扩大;人文交流不断深入。

  我基本上同意这些总结。其实还可以加一点:中国的软实力因“一带一路”而有所强化。为什么?因为“一带一路”是一个好东西,中国把这个好东西给了世界,理应得到赞赏。 

  3.您比较熟悉的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评价如何?

  以拉美为例,据我所知有三种声音,一是认为“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一个好机遇;二是认为这是中国实施的一个地缘政治战略;三是不懂“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意思。总的说来,在我认识的拉美学者中,正面的评价大大多于负面的看法。

  4.“一带一路”推出前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没有什么变化?

  “一带一路”倡议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因此它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例如,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我们的经济外交更有力,亦即更加重视对外经济关系。

  顺便说一下,如何使外界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绝非易事。我在上海大学主办过多次国际会议。有一次,某拉美国家前驻华大使说,拉美人搞不清楚中国提出的很多概念,如战略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拉“1+3+6”合作框架,等等,现在又有了“一带一路”。他说搞不清楚这些术语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也问过一些拉美的留学生,他们听说过“一带一路”,但说不出什么是“五通”。不久前遇到一些参加“一带一路”活动的非洲留学生,他们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也不是很完整的。

  诚然,我们对外宣传“一带一路”的力度很大。但有些中国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宣传,政治味儿太浓。

  5.“一带一路”推出后,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什么变化?

  刚才我说了,在一定程度上,“一带一路”强化了中国的软实力。但是,恕我说一句不雅的话:西方媒体真的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因此,它们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和评论都是负面的。例如,它们经常说,“一带一路”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了“债务陷阱”,是中国试图改变国际秩序的工具。其实,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得益于中国投资和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

  印尼雅万高铁最近通车了。中国的高铁之现代化水平是举世公认的。但是,最近看到一张很荒唐的图片。美国政府支撑的彻头彻尾的反华媒体《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在社交媒体上用一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几十年前的火车,当做中国在印尼雅万高铁。不懂的人会问,中国为什么把那么陈旧的火车给印尼?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