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张铭清谈破冰
http://www.CRNTT.com   2021-11-02 00:12:30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评价台湾当局对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影响?新闻业者是如何突破台湾当局设置的制度障碍的?

  张铭清:与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举措相比,台湾当局对两岸新闻交流,特别是对大陆记者赴台采访,设置了许多障碍。在制度方面,从2001年开放大陆中央媒体驻点至今基本停滞。即便两岸形势发生了变化,仍还沿用以前的新闻交流政策,不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而且成为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政策壁垒。

  根据台湾当局的有关法律,大陆记者入台,如果被举报具有共产党员身份,将被以“预备内乱罪”起诉。1992年,在首个大陆记者采访团赴台筹备期间,“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考虑到记者中有中共党员,我们认为,他们在抵离台湾和在台期间,绝不应因为他们的政治身份而受到干扰和歧视。对此,希望得到台湾有关当局明确具体的说明。”对此,“海基会”表示,为避免遭人举报等不必要的困扰,希望大陆方面尽量派不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记者来台访问。“陆委会”则表示,大陆记者中的共产党员入台后,若遭检举告发,法院将会受理。对于“海协会”的函,“海基会”于1月25日复函表示,共产党员身份问题,无法做出具体说明。希望海协会避免推荐身份可能引起法律争议之人选。海基会对此不做明确具体的说明和承诺,只能隐晦说明大陆记者入台后不会发生被起诉和中途被强制离台的情况。

  在“采访证”问题上,“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表示大陆记者无法接受出现“中华民国”字样的记者证。希望转告有关方面进行修改。由于台湾当局不同意修改,最后,台湾新闻局长胡志强表示,“记者证是为让大陆记者来台现场采访的方便,并不强迫领取或挂用。”实际上,双方采用了台湾接待媒体“代领”的变通办法,大陆记者把记者证放在口袋里,不挂在外面。

  30年来,大陆方面为给台湾记者采访提供方便,多次下放审批权限,减少环节,简化手续。这些措施,台湾记者已经有了亲身感受并十分肯定。相比之下,台湾方面在审批大陆记者采访手续繁琐且时间过长,已经影响了采访时效。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发生5.6级地震,央视记者提出采访申请,居然在51天后才获批准。与1998年张北地震时,国台办特事特办,当夜采取先采访后补办的审批手续的应急措施,开成鲜明的对比。

  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既是提高两岸新闻交流层次的需要,更是媒体深入、持续采访的基本需要。尤其是两岸民众和社会各界对媒体资讯的需要。尽管大陆方面和媒体的这一合理要求已经提出多年,但至今没有得到台湾方面的回应而无法实现。

  新闻业者实践对突破制度障碍可以有所作为。台湾方面的一些制度障碍,就是由新闻业者的实践突破的。如《自立晚报》1987年9月的“破冰之旅”等一系列实践,对倒逼台湾当局不合理规定的改变,发挥了重要的甚至关键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新媒体跨越制度壁垒的作用是可行的。

  当前,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商务、手机为两岸同胞交流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奏效。新媒体开辟了两岸信息交流的广阔天地,两岸业界在这些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直到2001年,台湾当局才迫于压力,才开放大陆中央媒体赴台驻点采访,(大陆是1987年开放)。2008年才开放大陆地方媒体赴台驻点采访,(大陆是1996年开放)。在陈水扁当政的2005年4月,台湾当局以新华社、人民日报驻点记者报道了台湾社会与民进党当局不同的舆论观点,无理中断了这两家大陆重要媒体在台采访。对大陆方面提出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的要求,由于台湾当局设置障碍,历经周折才得以实现。台湾当局这些为两岸新闻交流设置障碍的错误做法,直接影响了两岸新闻交流的深入发展。

  2008年下半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台湾方面才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两岸新闻交流的措施。7月恢复了新华社、人民日报驻点采访。并将大陆媒体记者在台驻点期限由一个月延长到3个月。对两岸重大交流活动,台湾方面为大陆媒体的采访提供了协助和便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