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月12日记者会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10-13 00:20:37


记者会现场(中评社 梁帆摄)
 
 
  在《施政报告》公布后,我出席了不少传媒的访问节目,看看大家有什么进一步的问题,我可以再解说或者澄清。

  记者:林太,之前你提到如果房委会在政府交付土地后建屋太慢,房委会会代政府向轮候公屋家庭缴付现金津贴,结果引起很多房委会委员不满,你会否收回这个建议?房委会的钱也是公帑,若由其代付,是否分别不大,以及会否引致房委会不够钱建公屋?另外,世卫建议60岁以上人士接种第三针,之前推行60岁以上人士接种第三针时,在数据不足下便推行是否太武断?现时政府会否安排60岁以上人士接种第三针?另外想问水警殉职案,特首你会否向中央申请把疑犯交回香港受审?香港警方承认越境执法的问题,是否有不妥?界线会否很模糊?你会如何检讨有关的反走私政策?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三条问题,尤其第一条问题,让我首次在此澄清社会,包括传媒、房委会部分成员,对于我的说法的回响。第一,那并非一项建议,若大家留意,当日在一个一小时的直播访问中,大家均很关心房屋议题,讨论触及了三年“上楼”的目标。现时轮候超过三年的,政府设有现金津贴,该现金津贴是先导计划,三年便会完结,节目主持人关心若三年内轮候时间未能改善至重返三年,计划会如何,讨论是这样引发的。当时我的说法,我留意到部分传媒也比较准确地引述,是一个“得意”的想法,并不是一项建议;若是一项建议或政府的政策、措施,便会写在《2021年施政报告》,因此有些报道写成是“行政长官诿过于房委会”或“惩罚房委会”,我认为是夸大的形容。不过,在社会上就建屋流程有讨论也不是坏事,事实上,若能够快一个月建成公屋,居住在环境恶劣“劏房”的居民便可早一个月“上楼”。我们对此有深刻感受,因此我和陈帆局长(运输及房屋局局长)一有机会便会探访一些居住环境恶劣的家庭,无论是“劏房”户或挤迫户,例如刚过去的星期天,我出席完电视台节目便马上前往探访四户迁进过渡性房屋的家庭。这让我们每一位在政府工作的人更有动力,能多走一步的,我们多走一步;能走快一步的,我们走快一步。尽管未能入住永久性房屋,但由居住环境恶劣的地方搬到这些过渡性房屋,已经为他们带来很大纾缓,我们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不只是居住的环境改善,而是感到有前景──子女在这里有学习的机会,整个家庭重燃希望。小朋友告诉我,他现在有写字桌,会努力读书,希望将来可让父母住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身为公务人员的动力,我们没有奖金,老实说也没什么惩罚机制,因此一定要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找到那种每日完善工作的动力。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这并非一项建议或政策、措施,而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的背后是希望能有更大动力推动公营房屋的兴建。
 
  第二点,我必须强调,这些报道很多时候无谓地制造社会矛盾──或许最近比较平静,有人希望最好大家争吵一下、社会热闹一些──这种是没有建设性的矛盾和争议;我必须在此表扬和肯定房委会和房屋署在过去四、五年,即本届政府任内所作的努力。我在《施政报告》引述了一些数字,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中,房委会和房署兴建的公营房屋为96 500个,较上届政府的五年期增加接近五成,多了30 000个单位,这一定是因为每一位涉及公营房屋兴建的机构和同事均尽心尽力地推动这项工作,亦因为土地供应比较充足,即所谓“熟地”──有些说法指是因为没有向它们提供土地,但我们现在说的是交付土地后的兴建流程──这些“熟地”的增加亦是各方努力,包括发展局和旗下部门的努力。尽管去年已经达标,即《长远房屋策略》10年内兴建301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的土地供应已达标;去年我们再物色多一些,可兴建316 000个单位;今年在各方努力下再物色多一些,现时达到350公顷,可提供330 000个单位。
 
  聚焦回来,问题就是这些土地是否能够快些兴建房屋,当中有些是“熟地”,有些是“生地”,即仍需要“走程序”的。在此我补充一句,现时我们讨论重新组织政策局,我在《施政报告》抛砖引玉提出,分拆运房局似乎是大家的共识,因为两个范畴均大,但分拆房屋局后,是否也需要分拆发展局,放一些土地政策范畴到房屋局呢?我很愿意聆听意见,但我个人则认为不需要。事实证明,过去数年,发展局在局长领导下不断觅地,短、中、长期的土地都在物色,方能达致我刚才所说,我们提供予房委会的土地不断增加。而且土地不只是用作兴建公屋,也要用作兴建私楼、商业用途、工厦活化,有很多其他工作,因此若把整个土地规划工作或屋宇署交予一个负责公屋的政策局,恐怕私营市场方面又会担心是否没有人会为他们加快精简程序、修改地契、城规的精简等,因此希望日后讨论架构重整时,大家可以考虑得阔一些。
 
  同样的努力亦出现在运房局,就是所谓由无到有的过渡性房屋。本届政府突破思维,我们愿意兴建一些过渡性房屋──尽管三、四年后就要拆卸,因为有关土地要收回作其他用途──数目由数千至去年的15 000个单位,今年是20 000个单位,这些全是负责房屋工作的同事的努力,这是第二点需要说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