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故宫古建筑匾额上的“错”字
http://www.CRNTT.com   2021-01-25 17:05:23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据环球网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帝王执政与生活的场所。故宫内宫殿建筑数量众多,而悬挂于各个宫殿外部的匾额,则是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的重要装饰物。这些匾额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其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勾。然而公众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勾,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勾。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误”书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

  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勾,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南宋临安城玉牒殿(存放皇家族谱的场所)火灾事件,使得“门”字带勾成为防火避讳。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勾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火灾也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勾。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録》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勾,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勾阻挡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勾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清末文人赵汝珍在《古董辨疑·杂辨》中对此分析认为,“门”字带勾,不仅不利于招纳贤士,而且也是火灾产生的重要原因。

  那么,“门”字不带勾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是否定的。如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据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用彩灯叠成的类似巨鳌形状的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9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由于时值隆冬季节,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早已结冰,救火人员凿冰一尺才获得水源。且火势极为凶猛,建筑四面均着火,对扑救极为不利。大火在两天后才被彻底扑灭,清廷出动救火人数达7000余名。此次火灾发生的时间离光绪大婚仅有一个多月,太和门则是光绪大婚的婚礼用品,以及皇后“凤舆”必经的通道。火灾的发生,给没落的晚清政权蒙上一层阴影。由上可知,“门”字不带勾并不能达到防火功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