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青年对话张亚中 两岸何处去?
http://www.CRNTT.com   2024-03-18 00:14:18


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左)日前在香港与中评社青年们对话,由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艳(右)主持。(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记者:民进党上台以来一直在推动去中国化,尤其是以意识形态推动课纲修改。您如何看待当前台湾的教育危机?

  张亚中:我先讲台湾的危机。台湾的危机其实出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我们大家比较关心的史观与意识形态问题,包括历史教科书与学习文言文等问题。现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已经把中国史改为东亚史,台湾史已经为“国史”。我上学的那个年代读文言文要读65篇,现在的国中与高中大概只要读15篇。一般的说法就是说读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大用处,其实这也是民进党“去中国化”的一种手段。其实文言文使得我们对文字能够更深刻地去运用、去理解,属于竞争力的一环。我坦率来讲,即使现在的年轻人不读文言文,文言文也不会消失,不读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就在那里,不读文言文只是他们自己本身的损失。从民进党的角度来讲,它希望“去中国化”,去中华文化,所以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可是它所造成的结果是台湾青年人的竞争力没有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所以,我在台湾常常讲我不只是捍卫中华文化,更在于要提升年轻人的竞争力。我对于民进党的做法是不认同的,但是我也瞭解,民进党要搞“台独”,必须从文化方面开始,关键在于国民党应该如何反应与遏制。民进党自己知道,法理台独不可能成功,他们先转向文化,从文化台独、历史台独着手。我与我的团队们,这一、二十年来,一直在捍卫中华史观、中华文化,反观,现在的国民党在执政时没有做到拨乱反正,在野时也只是说说,没有什么具体作为。我认为,民进党的文化台独,基本上已经成功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从1990年代以后,逐渐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自由主义的熏陶,强调课外素养,而不是只念教科书。这听起来很好,但会造成一个现象,即家庭条件越好的小孩越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而对一些偏远乡区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特殊专业与素养课程的老师都找不到。换言之,年轻人现在学习基础科目的时间在快速收缩,学习基础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台湾贫富差距的问题又在教育问题上彰显出来,造成不公平的现象。还有,课本的品质慢慢萎缩,讲好听的是说学生变得非常多元化,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基础核心知识逐渐弱化的问题。所以概括来说,我觉得台湾的教育问题是两个问题,一是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去中国化”、“去中华文化”的过程带来的问题,二是年轻人整体的竞争力在减弱的问题,且这两个问题是并存的。所以我才说,台湾要好好反省这30年来的教改出了什么问题?

  中评社记者:您曾谈到,台湾年轻人认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已经到达八至九成。作为孙文学校校长,您认为有哪些具体举措可以抵制去中国化逆流?下一步如何增进台湾年轻人的国族认同?

  张亚中:简单来讲,这种意识形态或者认同的问题,政府掌握所有的主动权,民间虽然可以推动或导正,但绝对是事倍而功半。这几年台湾的“去中国化”是由整个民进党高层开始推动的,这是很不幸的一件事情。而再放长来看,30年来,整个台湾“去中国化”的过程几乎是国民党跟民进党联手完成的。

  作为孙文学校的总校长,我能够做什么?我今天送了一套书给中评社,我这几年也编中华文化,编文言文,编本国史,拍记录片,也为了导正民进党错误的台湾史观,也编列写了台湾史及228事件等专书。但是这些毕竟无法进入正规教育体系,也无法抵挡正规教育的功能。所以我只能做,但几乎没办法期待它能有拨乱反正的功能。我只能说,我是在台湾守住中华史观与中华文化的最后一道城池,让台湾社会知道还有一盏灯在这里,没有完全被扑灭。我绝对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要救中华文化,但是我可以告诉台湾社会和大陆同胞,我们在为台湾的中国人认同留一股生机,我们等待机会,当它到来的时候,一盏烛火就会燃成熊熊烈火,如果有一天国民党再执政,且国民党又认同我们的理念,接受我们的作法,我们就可以藉这个基础再发扬光大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