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15日电/据21世纪经济网报道,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公布了今年最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月度数据,显示11月CPI当月同比增幅为7.1%,录下了今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该数据旋即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有观察人士指出,这是迄今为止美国通胀缰绳被勒住的最强有力信号。在数据公布当天,出于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可能走弱的判断,美国标普500、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皆以高开给予了热烈回应。
金融市场这一反应,基本可以认为是对今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厌恶”情绪的释放。但据此就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的判断恐怕也不是很有说服力。主要原因在于,虽然CPI同比增幅出现了好转,但美国通胀的绝对值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今年1-11月,美国CPI当月同比数据的均值是8.15%,其中最高值出现在6月,为9.10%。从美国通胀的历史数据来看,距离当前最近一次的高峰值,出现在1990年的9-12月,但当时美国CPI的当月同比值也仅仅维持在6.0%左右的区间。
绝对值如此之高的数据,在整体偏鹰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看来,毫无疑问幷不足以彻底扭转其加息的政策取向。所以,接下来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仍然是大概率事件。但市场对于接下来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测逻辑是清晰和明确的,那就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模型中美国CPI的权重,以及美国此轮通胀会在何时结束?
众所周知,在通胀螺旋和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遏制通胀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美国历史上,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达两位数的通胀,整整持续了26个月。从1979年3月的10.10%到1981年4月的10.0%,横跨了三个自然年,期间均值为12.4%。
沿着这个分析逻辑,观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都应该是美国的通胀。在美国CPI构成结构中,占比从高往低分别是:住房房租(32%)、医疗教育等(20%)、服装家电等(14%)、食品(13%)、新车二手车(8%)、能源(7%)、运输服务(6%)。<nextpage>
就这个结构而言,11月美国CPI中,波动幅度较大的是能源,尤其是汽油价格环比10月下降6.4%;此外,食品同比上升10.6%,其他细分项的同比变化不大。这显示出当前美国通胀仍然存在一定的惯性。如果再将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供给冲击、俄罗斯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削减石油产量等主要变量纳入进来,那么美国明年的CPI减缓趋势可能将难言乐观。如此一来,则美国货币政策短期转向的分歧将会增加。
当然,货币政策的决策模型有很多个变量。除了通胀之外,就业在决策影响中的权重也不容忽视。这一理论有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即菲利普斯曲线。根据该理论,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一种互相替代关系: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反之通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因此,既可以通过紧缩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胀率;也可以通过扩张的宏观政策,用较高的通胀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1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26.3万人,幷且薪资增速数据也较为乐观。较低的失业率和相对乐观的工资薪金数据,这使得美国降低通胀的政策博弈变得更加激烈。比如,当前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而言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根据丁伯根法则,这显然是个无解的答案。
事实上,自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美国国内对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就一直不绝于耳。有消息人士指出,即使在美联储内部,对于将明年的通胀控制在2%水平的政策分歧正在加大,围绕是否应该持续加息,已经分成了鸽派和鹰派两大阵营。支持者自然有充分的理由,但反对者也幷非完全没有道理。比如,在美国国内的反对者看来,持续加息可能会带来消费抑制、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等,继而冲击经济复苏进程,甚至引发衰退。
但回到变量之间的基本逻辑,不管接下来美联储内部的博弈如何演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持续走高的利率,将会使得经济衰退的预期不可避免。所以,以加息之“的”射目标之“矢”能否达成宏观调控的预期,对于美联储来说,或许已经不辩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