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杨开煌:两岸文化交流如何才有生命力?
http://www.CRNTT.com   2013-12-04 00:51:49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12月4日电(记者 林艳)“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研讨会日前在江苏宜兴大觉寺举行,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在会议上发言说,两岸文化交流同文同种的意义在于面对现代化的回应,和面对未来的合作,如此的两岸文化交流才有生命力,才有动力和持续力,也才能在互补之中,展现本质之同,和未来的命运共通性。

  杨开煌认为,两岸社会最为相似的路径是:都是以中华文化社会去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时,从抗拒、服从、吸收、调适、转化到创新的漫长演化的历程,这是两岸双方各自保留的珍贵的经验,这也是当今两岸社会要脱离后殖民化社会的困境,必须交流的意义所在。以此角度来看,台湾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有三个自主创新的文化品牌:即服务导向的行政文化、效率导向的市场文化、奉献导向的社区文化,是值得大陆重视的;而中国大陆方面,则是“北京共识”值得台湾严肃对待。

  杨开煌指出,两岸文化交流的同文同种的意义,不能只恋栈于历史之同,否则其生命力就不断被空洞化,其功能就不断地萎缩,加上两岸文化交流之初的假设有误,故而近廿年的文化交流,除了彰显了方便性和利益导向之外,其需要感,其内在动力也越来越弱,两岸官方虽有心促进,然而推动的功利心态,明显大于文化交流目的,造成越推动对方越有戒心,结果越推越慢,效果难彰。

  同时,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官方层次不应也不能只在文化的表现方法,表现工作上去思考如何交流,因为这是民间的事,两岸官方在文化交流的协议上,重点应在建立交流的规范,及促进价值的交流方面加以思考,以便从治理的角度,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

  基此,杨开煌也草拟了“两岸文化交流框架协议”:

  两岸文化交流框架协议〈草案〉

  一、前言:

  两岸之主流文化系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自1895年以来,各自经历不同的发展,以致两岸文化也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为此反而增加两岸文化交流之方便性,需要性和必要性。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具有极为强大的同化趋势,全世界各民族均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与之互动。两岸长期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之下,中华文化的发展,尤应认真、严肃、思考“在地全球化”的因应之道。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