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北京来论:看不到民进党的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1-16 00:14:06


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月16日电(作者 海涵)两岸政策始终是民进党的“罩门”,千呼万唤中的民进党“对中政策检讨纪要”1月9日终于出炉,却引起党内外一片哗然。这场两岸政策大讨论,历时半年多,党内各派、政治精英倾巢而出,历经五场“中委会”委员会议、九场“华山会议”,600多人次出席,200余人次发言,最后只抛出一份不是总结的“检讨纪要”,既没有提出结论,也没有指明方向,只有汇集,没有整合,罗列了一堆无用的观点,却漏掉了“宪法共识”、“冻独”等重要主张。这份“纪要”避谈实质只谈表面,空谈政策并无可行性,反映了民进党内的严重分歧,无法凝聚共识,找不到方向,最后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纪要”,看不到民进党的转变,更看不到民进党的出路。

  “纪要”呈现四大矛盾。

  一是“台独”与“冻独”的矛盾。党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台独”主张对于民进党重返执政与长期发展的危害性,主张“冻结台独条款”。然而“纪要”强调“台独”的“一边一国”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不变,死抱“台湾前途决议文”不放,使二年来民进党转型的所有努力瞬间瓦解,阻挡了前进的步伐。

  二是“宪政共识”、“宪法各表”与“台湾共识”的分歧。“宪政共识”是第五场华山会议中谢长廷与新潮流系妥协的结果,实际上就是苏贞昌的立场。而谢始终坚持“宪法各表”,蔡英文则重提“台湾共识”,三方相争不下,最后蔡将苏版的“宪政共识”修改为“凝聚台湾内部的共识做为两岸对话的基础”。事后蔡英文明确定义“台湾共识”为“台湾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试问以这样的“台湾共识”能够成为两岸对话的基础吗?

  三是开放与对抗的悖离。“纪要”提出民进党的政策必须与时调整,以更务实态度来处理新生议题。但调整是假,紧缩是真,其敌视大陆的心态丝毫未变,对抗、限制大陆的目的昭然若揭,仍是“逢中必反”,为“反对而反对”。针对两岸协议,民进党要制订“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纳入风险评估及利益回避机制,为两岸协议设置门槛。民进党声称要检讨两岸法令、营造“友善环境”,善待陆客、陆配、陆生,但心态可议,使之成为“民主台湾的最佳伙伴”,也没有任何措施,未来民进党“立委”是否配合仍具变数。9日会议中苏贞昌自称“有政策、有主张”,但蔡英文不断诘问“然后呢?”,苏无言以对,说明现阶段的民进党政策空洞,且没有可行性。

  四是“安全”与交流的困境。民进党始终以“恐中”、“拒中”来愚弄、欺骗民众,早年以及“木马屠城”反对两岸直航,现在以台湾“安全”阻挠两岸交流。民进党嗅到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气息,更是曲意迎合美、日。苏贞昌试图结合美、日、菲、印等国结成“民主同盟”,对抗大陆。尽管“民主同盟”最后没有写入“纪要”,但民进党“联美抗中”的对抗意识阴魂不散,制约了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转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