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北京研讨:习近平访美与未来中美关系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15-10-11 00:30:07


人大经济学院教授雷达(中评社 记者摄)
 
  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认为,从中美关系的定性与定位来看,本次访问中出现了几个新的表述值得观察。习近平在本次访问中第一次提到,“要建立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中国外交的新方向。”王栋的理解是,这是领导人经过了这几年外交上包括周边外交的进取之后意识到,很多问题就像一个结,最大的一个结还是中美关系,如果把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其他问题越来越难以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指出,中美关系主战场的博弈进入了整体博弈全球化的所谓“第三个时期”。1991年至2001年,中美之间的博弈基本在中国国内,聚焦在中国的政治、社会甚至经济问题上。2001年以后博弈的点在中国周边,例如南海撞击事件、钓鱼岛问题等。从2013年到2015年,尤其这次习近平访美,中美之间整体博弈开始全球化,这次习主席访美的49条成果中,从第40-49条都是全球问题,39条之前的双边关系问题,大多数双边关系问题都有全球背景。进入第三时期,中国越来越在中美关系中占据主动性甚至主动性塑造中美关系,这是很难得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人大国发院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心主任方长平教授最后总结到,在处理中美关系上,我们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我们在扩大共同利益的同时,要直面分歧和冲突点,共同利益做得再大也掩盖不了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分歧。共同利益往往存在于中美之间的功能性议题,分歧和冲突往往在战略性议题上,功能性议题与战略性议题是不同属性的问题,功能性议题的共识难以根本缓解战略领域的安全困境;二是我们要注意区别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还是认知冲突?中美是否真正存在战略性冲突,或是我们对对方意图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三是中美之间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为建构的,切记不要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四是中美之间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首先要做新型大国,新型大国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这是需要中美两国学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