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张亚中:“台北会谈”主办单位的话
http://www.CRNTT.com   2012-12-17 00:38:35


以海峡两岸研究中心主任身份与会的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分别在“台北会谈”开、闭幕式上致辞。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念转 

  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在百余年的历史上,有长达五十年(1895-1945)的时间里,两岸人民在不同的国族认同教育下成长,从1949年迄今,两岸又有长达逾六十年生活在同样是中华民族,但不同的治权下生活。有太多大山横挡在我们的面前。 

  经历1950年代与1960年代的军事对峙,两岸从1970年代起选择了其它的道路。国共斗争所遗留的心结、谁是正统代表的争执依然存在,外国势力仍然左右着两岸的互动,这些大山仍然无法移除,但是他们愿意选择不同的解决道路。“武力解放”变成了“和平解放”,“反攻大陆”变成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1987年开放探亲,两岸交流的时代来临,1992年的“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开了一线曙光。台北与北京的道路似乎有了接近的倾向。无奈,蒋经国的后任继承者不但不愿意跟着转,反而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北京看到台北转而向反方向跑,也急了,1996年丢个飞弹,台北方面却已经铁了心往另一个方向跑,而且陈水扁是拼命跑。不过,两岸交流的道路已经开了,就像河水的水闸已经打开,任何领导人都无法再封闭原有的道路。 

  2008 年两岸开启了大交流时代,路也宽了,人也转了,但是那一个经过数十年累积的“念头”却没有转变的迹象。嘴里都说要和平发展,但是北京想的是如何“套”住台湾,最后走向“一国两制”,国民党想的是如何闪“避”以求“维持现状”,民进党想的如何“逃”离中国大陆,变成“一边一国”。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也都需要和平发展。 

  “套”、“逃”、“避”构成了目前两岸关系的“念”。这三种念头都没有想到对方。没有为对方考虑的方案是不可能为双方所接受的。如果两岸目前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只会让两岸的“认同”与“互信”持续的断裂,受害的是我们的下一代。 

  与会者大多数已经是中年以后,我们期许所有与会者,不为我们自己,要站在为下一代着想的基础上找寻可能的方案。这也是一种转念。 

  两岸学者专家共聚一堂,讨论的是如何强化认同、深化互信。简单地说,就是在探讨一个如何“转念”的问题,从“套”、“逃”、“避”,如何转变为“合”的念;从只想到“一”、盲目于“离”、满足于“分”,如何转化为“合”的念。只有“合”的念头出现,我们才可发展出强化两岸认同的政策、形成深化两岸互信的方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