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专家书评 >> 详细内容

读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

http://www.CRNTT.com 2007-12-11 10:07:42 叶廷芳
  周国平的新作《善良•丰富•高贵》(以下简称《善良》)延续了他一贯的精神守望的立场,而书名所点明的这三项精神价值,则标出了他的精神守望的座标。
    
  从欧洲看,哲学家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如康得、黑格尔,通过大部头著作构建庞大的体系,阐述形而上的问题;另一类如培根和蒙田,以短论或随笔的体裁对社会和自然的各类现象发表见解,并每每注入哲思,不时放射思想闪光,从而取得“哲理散文”的品格。周国平当属于后一类。他不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搞那种研究的研究,于是从那个强大的学院式营垒中逃离出来,听从“真性情”的命令进行写作。这样的逃离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某些头衔、奖牌之类。好在这在他的价值观中不值分文。
    
  但周国平的逃离对于当前悖谬式发展的中国社会却是个福祉。由于海啸般的物质浪潮很快把毫无设防的精神堤坝冲得稀里哗啦,许多精神缺钙的骨质疏松者纷纷倒下。社会正需要越来越多的作为人生真谛阐释者的学者成为这一颓势的抗衡者和维护正常人文生态的精神守望者。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正是适应我们这个时代之需应运而生的,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里所说的:书中之所以比以往有较多的篇章“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首先“是我自己有话要说”。这里所说的“时事”,就是目前上下都在关注的“民生问题”和文化、教育、娱乐界的精神生态问题。对于涉及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问题,听不到知识精英们的声音,这种“缺席”与“失职”并无二致,人家有足够的理由把你跟“象牙塔”联系起来。因此我十分赞赏周国平的上述态度,这也是当年萨特所提倡的“介入”态度。
    
  物质是维护人的生存的基础。但在获得温饱条件的前提下,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对于人生孰主孰次?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孰贵孰贱?这一辩驳是贯穿在《善良》中的主要音响。在这部新作中,作者调动了古今中外一些顶尖级的哲学大师,让他们一起来发问并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还为我们勾勒了几位古希腊哲学先贤如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第欧根尼,展现他们怎样鄙弃物质生活,以思考自由、精神洒脱为荣为乐,读来真是可歌可泣。特别是名垂千古的苏格拉底,为了维护他的思考成果,决不向为了“观点”而要他脑袋的庸众们申辩、求饶,甘以宝贵的生命换取精神和人格的高贵。作者所援引的哲学大师们无不强调精神优于物质的高贵性,它是维护人的生存价值和尊严的基本条件。因此周国平告诫青年学生: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始终处于“思考状态”的,这是哲学的本义。他不止一次引用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是的,一个懂得经常省察自己的人不会是个没有出息的人。那么一个国家或民族呢?周国平说:“一个民族也应该如此,唯有具备深刻的反省精神,才能保持其机体的活力和健康。”
    
  维护教育、学术健康是周国平近年来关注社会精神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收费、乱收费、争名校、争升学率等等使家长和孩子的压力不堪其负;研究生扩招使研究生成了导师的打工仔;课题申报、学术评估乃至院士评审都成了公关的热门……人文精神是教育阵地固有的灵魂,如今受到巨大的挑战。于是我们的“介入”学者周国平受到良知的驱策,不得不赶赴这一领域,发出一阵叫停的呐喊。他指出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的弊端和问题。作者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学术既是个人的精神家园,又是他对于社会负有的精神使命,二者的统一是他的特殊幸运。”
    
  周国平这部新著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的都是读书界所关心的问题。他思考这些问题时所确立的“善良、丰富、高贵”六字座标,值得人们进一步深思。作者:
    
  来源:文汇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