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专家书评 >> 详细内容

《蓝蓝的大亚湾》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

http://www.CRNTT.com 2006-10-26 03:42:26 伍方斐


  何卓琼的长篇小说《蓝蓝的大亚湾》,是一部为中国第一座民用核电工程大亚湾核电站树碑立传的作品,是国内近年一直处于低迷的工业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同时,由于核电站建设有众多国家参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事件,因此,把这部小说当作一种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当代性和深层意藴。这也正是惯于表现小农与小市民的当代中国文学所缺少的品格和素质。
  
  《蓝蓝的大亚湾》重现了一个现代工程与重大企业的诞生史,讲述了一个关于现代系统管理的故事,凸现出报告文学式的当代感和史诗式的历史意识。小说以核电工程经过长达七年的论证后动工兴建,到又一个七年后建成投产发电的整个过程为主要内容,围遶海工工程、漏筋事件、常规岛安装招标、“牛腿”事件以及辅助管道安装等核心情节,展开不同管理理念的冲突,把这个由二十多个国家参与、几十家承包商承建的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建设,写得既波澜起伏又举重若轻,并刻画出尤永霖、温文彬、吴维济、山姆、哈利、玛丁等一系列富于个性的中外建设者形象。作者意识到,“这里的每一段管道每一颗螺丝,都记録着人类文明艰难而绚丽的进程,有劳作有牺牲,有过许许多多关于人的故事”。技术与人、文明进程与人的牺牲(广义的),确实是一个有深意的话题。
  
  《蓝蓝的大亚湾》的现实品格与当代精神,更在于它的跨文化意味,即它通过一个全球化与高科技时代的跨文化事件,反映出在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情境中进行多元文化对话的困境、可能与途径。小说中核电站的修建似乎具有某种隐喻意味,它让人联想到《圣经》中巴别塔的修建。上帝通过变乱人的语言有效地阻止了人类修成通天塔。语言的神奇和混乱也就成了多元文化和文化冲突的起源。核电站工程首先解决了语言问题,它以英语这种国际通用语或强势语为工作语言,但它无法解决语言背后先在的文化问题。小说从不同层面呈现了这种文化冲突。最突出的自然是中西冲突,即使在受过最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工程管理精英(如尤永霖、温文彬)身上,也能看到传统与现代、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全局性冲突的影子。其次,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英法冲突(如爱德华、玛丁)除历史原因外,还明显有经验主义技术理性与唯理主义人文理性纠葛的痕迹;英美冲突(如哈利、山姆)则是技术主义主流文化中的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之争。而中俄人物关系(如温文彬、柳芭)的历史图景,则集中展示了文化冲突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这一点在作品中最具悲剧意味,因为这种极端冲突无条件地斩断了任何对话的可能,而对话正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好在这条线和核电站的修建及其隐喻没有直接的联系。作品同时展开的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中国式非系统管理对西方式系统差错的发现和奇妙的处理方式,03公司从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到从局部以至整体地引进西方的管理系统甚至管理人员,尤其是香港员工在中西之间表现的对话与整合精神,都是多元互补与文化对话的产物,也是核电工程最后获得预期成功的前提。因此,把揭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多元对话当作小说的主题之一,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同时,还要看到,全球化语境具有复杂的内涵,人在其中的处境也和在一项技术工程中的身份认同和定位颇有不同。“不能有两个系统,只能有一个系统”在技术理性的范围内也许是真理,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则不一定具备普适性。而由于即使是系统也是在人的社会中,也是由人来承载的,因此写出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包括文明进程与人的牺牲的悖论的一面),意识到无论是在系统之内还是之外,人总是人,同样是全球化时代的写作所不应忽视的。这一点在技术理性成为主导的时代尤为重要。正是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构成了全球文化多元对话的可能和基础。这也是有待《蓝蓝的大亚湾》的作者和全球化语境中的写作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