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专家书评 >> 详细内容

努力为新型农民营造精神家园和文化緑洲

http://www.CRNTT.com 2006-11-08 03:52:39 吕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迈向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关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营造精神家园和文化緑洲,是我省作家协会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大任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也应义不容辞地关心这件大事,支持或投入这方面的创作。
  
  广东作家有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好传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和于逢就长期到珠江三角洲农村深入生活,写出了产生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和曾经引发全国性文学论争的长篇小说《金沙洲》,广东省作协还专门派出有经验的作家,深入到潮汕农村培养农民作家王杏元,在他家里“三同”,辅导他写出当年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緑竹村风云》。这一培养农民作家的做法后来一直延续,又培养出农民杨干华,杨干华与我会的陈国凯主席一道,在1981年参加了中国作协文讲所第五期的学习,写出《天堂众生録》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农村题材作品,和王杏元都曾是省作协的副主席,他们“洗脚上田当作家”的经历,曾大大激励过广东很多农村文学青年,推动了广东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广东大多数农村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农村社会发展城镇化正在大力推进,农民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相应受到影响,普通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农村、农民、农业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现,藴含着比传统农村更为丰富、复杂的信息和元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农村、农民、农业经历的转型、变革、新生,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主题。如何理解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生活格局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再现基层民众生活状况与生存奋争,揭示农村社会问题和历史走向?如何超越传统农村题材的创作范式,在艺术形式上精益求精,实现独创性与原创性?这值得我们广东作家深思。
  
  我们推动农村题材创作,有三点思路:
  
  一、 持鼓励知名作家和文学院专业作家投入农村题材创作:
  
  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作品程贤章长篇小说《仙人洞》是广东文学近期在农村题材方面的一个收获,作品人物血肉丰满,故事跌宕起伏,讲述的就是从土地改革开始半个世纪以来农民艰苦的生存状况。程贤章退休后坚持在基层居住,笔耕不辍,给广东青年作家树立了好榜样。近年来,广东农村题材的好作品不断问世,如冯铮的《渔乡子》,赵江的《红莲白莲》,柳明的《湖上的女人》 ,廖华强的《默雷》,都是广东作家关注三农问题的新收获。                    
  
  2005年,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作家廖红球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苍天厚土》,小说通过主人公曲折的情感纠葛、坎坷的命运,再现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客家山村的风貌,描绘南国客家人质檏、勤劳和敢与命运抗争的顽强进取精神。2006年春节,廖红球和程贤章应邀到梅州举行签名售书受到广大群众和文学爱好者的欢迎,这表明,文学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才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目前,广东省作协正在制定农村题材文学作品创作扶持措施,规划一系列创作选题,一方面动员、组织一批专业作家、签约作家积极参与农村题材创作,去当好三农“代言人”。
  
  二、 点放在基层,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
  
  我省作协充分发挥我们拥有市、县、镇三级基层文学创作队伍的优势,鼓励、辅导他们创作优秀作品。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可喜的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基层文学创作热潮正方兴未艾,相当一部分镇级文学创作团体逐步迈向规范化管理,有固定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文学联谊、有发表阵地,成规模、反响好。去年,我们举办了全省镇级文学创作座谈会。会上,授予深圳市宝安区龙华文体中心、佛山南海九江镇始兴县罗坝镇等12个农村镇级“广东省文学创作先进单位”的称号,同时表扬了14 个文学社团和单位。会上,各地交流了不少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譬如佛山南海区九江镇,每年由镇政府拨给儒林笔会3万元,同时发动镇内企业资助,制定文学作品奬励方案,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兼而有之;东莞桥头镇委干部莫树材是省作协会员,长期笔耕不缀,写出大量作品,还不顾病残之躯,热心扶持帮助在本镇打工的文学青年学习创作,在他周围,团结了一批业余作者,他还积极把一些小有名气的打工作者输送到各级文化单位,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记者、文化站干部、或者文化传播公司的策划人员,改变了他们的处境和命运,也增添了镇级文学社团的凝聚力。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地区,各镇文学社团则各显神通争取社会多方扶持,譬如湛江吴川市黄坡镇文学爱好者,主动联系企业每年均获得赞助资金上万元,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文学创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甚至可以说他们以“游击队”的身份打出了“正规军”的漂亮仗。
  
  在省作协推动下,各地农村的业余创作重新活跃,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罗定市黎少镇农村妇女李勇坚,白天干农活,晚上写小说,于2004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泷江情结》,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我省第一位因为文学创作而被评为全国劳模的农民,她并被广东省作协特别批准吸收为会员和广东文学讲习所学员,带动出当地10多位农民“作家”。
  
  事实说明,文学在广东,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倍受冷落,被市场挤掉生存空间,陷入边缘困境。生活是文学的土壤,文学之于都市和农村,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社会生活呼唤作家深入农村,关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国计民生,在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文学价值,应该说是作家的荣光。况且变革、转型中的新农村,对作家而言更是提供着新突破和创造新经典的重大机遇。
  
  三、切关注打工文学的发展,及时对进城农民的打工一族的业余作者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农民是最本份、最刻苦耐劳、坚忍不拔、最富有生存智慧、能力和惊人创造力的一群,当现代化、城市化大潮席卷中国广大城乡,近两亿的农村人口浩浩荡荡地进入各大中小城市,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于是中国浩如烟海的词彚中多了一个新称谓:农民工。千千万万农民工里有无数能人,其中也不乏有希望成长为作家的文学青年。
  
  2005年,广东文学界还产生过“打工文学”的热议,深圳市还专门召开过全国性的农民工作者创作研讨会。佛山市 办起一份《外来工》杂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扶持令广东成长出很多崭露头角的农民工作家和诗人。刘大程在《新京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打工生活长诗《南方行吟》引起强烈反响,而安子、张伟明、林坚、王十月、谢湘南、柳东妩、安石榴、戴斌、方舟、郑小琼、等一批出身于“打工”队伍的作家诗人,其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和认可。以王十月为首的一批农民工作家,集中在宝安31 区租房聚居,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发愤写作,成绩显着,据瞭解,他们之中有好几个人的创作收入,已经超过原来的打工收入,成为职业写作人,他们其中王十月本人写出很多有质量的作品,《人民文学》拟在今年四、五、六三个月连续三期发表他的小说。
  
  不管“都市文学”、“打工文学”的命名是否存在争议,至少表明一点:广东既是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方沃土。
  
  关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学创作,我个人觉得应注意如下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决定了各地有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乡情,我们充分注意广大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色彩纷呈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求实品格,文学创作也应落实科学发展观,讲求规划、策划、实施的科学性。切忌一刀切、一哄而起,试图塑造一个“样板”让所有人都来学,重蹈“全国学大寨”、创作主题先行的复辙。建设新农村,“各村的地道都有高招”,文学应该展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大好春光,真实地表现复杂的矛盾和博弈。
  
  2、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村中的创作人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本地出一个作家,可以长久影响当地的文学氛围,成为地方的文化符号和骄傲,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营造精神家园和文化緑洲的骨干,比经常搞文化下乡、走马观花式的采风有效得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