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详细内容

香港和台湾出版业现状与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07-08-11 10:14:58 陈万雄
  陈万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

  当前香港、台湾出版业的状况虽然形势各异,但由于内地出版业发展迅速、市场庞大且日趋开放,在两岸三地互动愈来愈频密、相互影响愈来愈深的情形下,「大中华出版」的概念已成为将来中文出版业的主趋势,港台出版业也无不深受内地出版业大势的牵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香港出版业克服各种困难稳步发展

台湾和内地出版业先后崛起及迅速发展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香港出版业因本身市场狭小,面对的竞争环境最不利,备受不同时期的不同冲击,如定价、水货、海外版权争议等等,不一而足。业界应付维艰,只能根据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以求适应,寻求生存发展之道。1998年金融风暴时,香港出版业受到重创,而且持续不景,直到2002年才稍见起色。2003年「非典」肆虐,出版业再度受挫,但年终依然能重上升轨,2004年上半年形势尤好。看来香港出版业经过逾十年的磨练,总算能初步克服各种困难稳步发展,显露上扬的态势。

  近年的香港出版业形势,如略其琐碎和个别现象,从大处着眼,则最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教科书出版受教妀、出生率下降、数码化和新资讯载体出现等变化的影响,波动之大为历来罕见,业界无所适从以至不知何去何从,困扰之极。第二,由于新科技的带动、跨媒体人才和资源的新组合,不断涌现新的出版社,其出版物内容或有稚嫩的地方,但也不乏从选题到形式再到营销,尤其在生活文化与消闻文化的品种上别创新风的地方,令人耳目一新,形成香港出版业的新动力。第三,具一定规模的出版社渐以专业、专精为基础跨地域发展,并特别重视内地市场的长远部署,以香港为基地、以「大中华出版」为目标的企业格局已形成。在未来「大中华出版」的竞争格局中,相信香港若干出版机构能屹立其中,并有很好的发展机会。部分中小型出版社近年亦以独特的出版门类和产品,勇于「走出去」,在两岸寻求新天地,而且成绩骄人,这都说明出版业是创意产业,不论公司规模如何,自有其可发展的空间。可惜也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墨守成规、依然故我,稳妥是够稳妥,但在这种大变局下,自然会落于人后而失去先机。因应出版业这种变化,如何让香港文化资源在大中华市场中发挥作用,香港作家、文化人和学者如何在写作视野上突破地域局限,都是香港出版业能否发挥特有优势的关键。第四,在大中华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引导下,香港一些财团开始进军出版业,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总的来说,香港出版业以上的种种动向,除教科书出版外,均不难见到完全是呼应「大中华出版」的大变化而出现的。

  台湾出版业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困局

  至于台湾出版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无论出版、发行、零售均突飞猛进。当时形势是出版、营销、零售每两三年一变,都有令人瞩目的发展,俨然将成为全球中文出版业的中心。部分业界人士雄心万丈,亦以此自诩。但在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后,自1996年起已见疲缓,终至近年的不景,以至踵日本之后,有「出版大崩溃」之虞。台湾业界因十多年发展顺利而兴奋,又受到大中华出版市场愿景的引诱,作了过猛、过速的发展和部署。现在检讨起来,可见台湾图书市场的运作其实并不完全成熟,而内地迅速发展造成的冲击也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台湾出版业的整体方向也有问题。近年台湾出版业有两大趋向:一是国际化,仰赖外国作品版权的大量引进;二是本土化,本土题材铺天盖地地出版。以国际化而论,台湾业者引进外国作品版权,一方面要面对内地业者强大的竞争,难保优势。另一方面,早期引进外国作品版权,由于内地出版业尚未开放和发展,而外国出版业已有几十年的积累,可引进台湾的出版资源丰富。但经近十年的大量引进,可引进台湾的选择品种日少,不适销的品种愈来愈多。加上早期台湾读者渴求外国出版物,自然趋之若骛,但日久便失去这种渴望,变得腻滞,口味渐入常轨。其实阅读口味本来就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很难长期依赖外国图书支撑读者市场。以本土化而论,本土化固可短期填补台湾出版业过去的偏废,迎合一时的潮流,但铺天盖地地出版,知识要求方面难以维持,而绝大部分台湾本土化出版物难有大中华市场,这恰与面向大中华市场的出版方向背道而驰。这种出版的两极化,个人认为是台湾近年出版业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业界与社会人士习惯以两岸三地作对比,这容易产生误读和误判。香港是城市,台湾是省区,人口和地域跟内地不能等量齐观。在两岸三地出版市场日趋整合的大趋势下,港台业者最好能理性考量自己的定位,立足于本身的优势,找寻在大中华市场中最有利的空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