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出版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转变观念,化危机为转机。
(邓宁丰:中国宇航出版社社长)
加深对行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国家正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竞争中,一些出版社在转型与重构进程中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而另一些出版社、尤其是中小专业出版社,将可能因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退出市场。作为出版人,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出版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正视出版社自身的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发展方针、运营管理等问题,化危机为转机,站在新的起点上思考,形成发展动力。
从总体来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成就是令人鼓舞的。出版产业链正在得到优化,印制行业早已完成市场化改造,新华书店系统已基本完成企业化改制,并向着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已有企业成功上市,下游管道的优化和效益提升必然促进出版上游的发展。出版利润对教材的依赖有所减弱,大众出版日趋繁荣,对专业出版的认识也愈加深化。媒体之间的壁垒已被打破,媒体融合日益加速,数位出版得到较快发展,资讯化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发动机。同时,大批出版集团的诞生,为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行和出版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铺就了基础。出版业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自主意识大为增强,这是提高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一步。
但是,仍有不少出版人对出版业的经济运行规律缺乏认识,甚至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出版业是一个竞争门槛不高、资源容易流动、风险巨大、利润微薄的行业,但一时被误认为是暴利行业,这和出版业自身的不当宣传与浮躁有关,也是社会对出版业的经济运行规律认知不到位的具体反映。实际上,世界各国普遍对出版业采取扶持的国策,也佐证了出版业的经济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的行为需要发生本质的调整,只有创造条件早日打造成市场的竞争主体,以增强微观活力,才可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政府管理出版活动的方式也需要有相应的改变,更要注重的是营造出版业繁荣的发展环境,从总体上形成国家竞争的文化软实力。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引导市场,创造资讯传递、资源分配的基础条件。
更新观念自我定位
从观念更新角度来看,传统思维观念依然是制约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观念的调整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利益调整会伴随着阵痛,重新定位自己要付出努力。在现阶段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观念变得更为迫切。
效率观念:资源具有稀缺性,出版社经营者能否极大限度地调动所拥有的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运营效率,是经营者能力的主要体现。效率也是获取机会的前提,市场经济意味着机会的均等,很难设想,效率不高的出版社能获取多少市场机会。
资讯观念:资讯是出版社的战略资源,是联结市场的纽带,是出版平台开放度的重要标志,资讯的获取能力本质上决定了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出版社必须全方位保持与外界的有效联系,从市场中挖掘发展的机会,也必须系统地建立资讯流管道和形成对市场的灵敏反应机制。长期以来,出版业的经营是比较粗放的,不少出版社重生产而不重市场需求,缺乏细分潜在市场的能力,不太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以及竞争伙伴行为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盲目造货的结果是产生大量的库存,实质上是对资源的浪费。资讯观念的形成也是和组织的形态相关的,如果出版社的组织模式是超稳定的、僵化的、行政性的,要养成资讯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资讯观念的养成和有效的资讯流动需要建立扁平化的、开放的、柔性的、以市场为中心的、面向客户的、基于资讯平台的现代出版组织。
发展观念: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出版业改革,发展还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就是期待在发展中协调与解决体制转轨中的矛盾,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不着力于发展,在原有的平衡中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出版分工的结果,大部分中小专业出版社经济规模较小,无力支付过大的改革成本。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在发展中做好做强做大,过渡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或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以人为本观念:出版业作为内容生产型产业,人的创造性尤其重要。作为出版社经营者,掌握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的艺术是一门必修课,只有为员工提供好的舞台才能让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可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是作品创新的源泉,只有拥有优秀的作者才能积累优秀的作品,才能构建出版社的品牌。读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只有为读者量身打造所需要的产品才是对读者的真正负责,才可能实现文化的传播。客户是实现出版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出版平台的提升和出版产业链的和谐。由此来看,出版产业链的和谐归根结底在于以人为主体的关系的和谐。
观念的形成源于实践也归于实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