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类出版物的创新与启示

http://www.CRNTT.com 2007-11-17 05:22:47 庄政
  2004年3月至今,一幅老北京风俗地图在北京市场上悄然出现,并多次再版,不仅引起关注北京的文化人士的注意,也引起了一些媒体的注意。这背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读者心理和社会价值取向呢

  通过对不同读者访问和发行反馈的情况来看,人们在购买《老北京风俗地图》①时的心理过程大概是:首先,第一印象是图像的新奇。外国人的漫画式绘画形式对看惯了中国式文字和中国图画的中国读者有一种新奇感。其次,才是图像反映的内容。人们在带有地理图示的北京风俗地图上寻找自己记忆中熟悉的影像和故事,寻求一种文化上对北京的认同。通过图像所描叙的内容而获得一种对过去或传统再现的体验,既是一种时尚的消费,又能获得一种文化上的教益。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时尚的图像消费形式和传统的文化内容上谈几点看法。 
 
  图像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好玩”特性,具有一定的时尚特征——首先,图像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快速感官体验的心理取向。现代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封闭和内缩,表现得愈加多元和个性,更加关注个人的现实体验。人们的想象力变得愈加匮乏,追求一种人生感官的愉悦体验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追求,因而一切能够直接快速满足其感性愉悦的方式和手段都能被很快采用,并为大家所接受。在休闲消费上重视的是一时体验,那些能够引起他们一时兴趣的形式、方式和内容的东西都能成为他们的消费。好莱坞大片的风靡,日本漫画书的盛行,以及中国近些年来图文书的风潮、网路游戏的沈迷等等,多少见证了这种快速追求感官体验的心理取向。  

  其次,图像以其直观、快速和感性的特性为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时所优先选择使用。图像总是先于语言文字,任何人都可以看图,都有可能看懂图,图像的直观性大大地降低了人们的“阅读”难度,它甚至可以跨越语言的界限。图像叙事的快速、直观和感性相对于语言文字表达的抽象、逻辑和理性而言,更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第三,图像在保存、传承和传播文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像文化反映了一种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一切生活的整体场景成为人类文化的内容,并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处理和加工而保存下来,人们能够凭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来传承和传播文化。 

  2005年7月2日的《竞报》发表了《北京没有狗神庙》一文,作者根据此图和查阅相关文献纠正了阿南史代女士所着《邂逅古老北京:古树、雄石、泉水遗产》一书认为“狗神庙”在隆福寺一家女式内衣店门口的错误,并考证了狗神庙的由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像在保存和传播文化中的一定作用。  

  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体现着人们一种自然本能的心理取向,渗透着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想象。就图像而言,当人们的视觉被图像所吸引而停在图像上后,进一步吸引视觉停留的才是图像所反映的内容。  

  首先,那些能够引起人们进一步阅读感受的往往与各自的经历和阅读者当时的心境相关密切的内容,体现着人们一种自然本能的心理取向。对过去的回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或天性,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和时机,就会表现出来,抚慰人们的心灵。它不仅是人们对过去朦胧的美好的东西的一种怀念,也是人们结合现实境遇的一种理性思考。个体的回忆是一种本能或天性;以史为鉴,则是它在社会整体层面上的理性反映。  

  其次,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回忆和想象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现实基础上有选择的回忆和想象,体现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归属和认同。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化加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也大规模地改造。人们熟悉的家园被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所有的城市几乎变得一个模样。北京也不例外,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的拥堵,高楼林立,一切现代化的特征使北京失去了传统的个性。面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人们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又不断地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内容和回忆题材,重新建构一种关于北京历史、北京文化的认同感或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北京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也就体现出了北京的文化特色。 

  启示:历史文化类出版物的一种尝试。《老北京风俗地图》所反映的内容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其图像中所承载的历史内容,不仅是传统北京的一段历史生活场景,而且是一个近代西方人用图像记载的北京文化场景。绘制者美国人Frank Dorn②是用西方的观念和艺术手段来记录的。现在全球的现代化也是西方观念影响下的现代化,西方全球化的观念也日渐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包括人们的认知观念。现在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中老年人,对老北京风俗地图这种图像表达形式也表现了一种认同和接受,这在20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老北京风俗地图》的出版畅销,正是把传统的北京文化内容与现代时尚的图像消费形式无意中结合起来,满足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人群对北京过去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体验和消费需求。同时,这给我们出版者对于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提供了一个启发,即图像消费的时尚形式如何与传统经典的内容结合起来。也反映出我们开发和创新文化产品必须结合现代的读者心理和阅读价值取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设计,也就是文化产品设计要返本溯源,从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出发来设计我们的选题。 

  注释:  
  ①此图名为重版者所加,原名为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1936年在中国北京由北洋出版有限公司彩色石印出版,图画高32.25英寸,宽27.5英寸。原来出版时是折迭并插在一本讲述北京历史和城市分区及重要标志的口袋书里。 

  ②弗兰克·窦尔恩(Frank Dorn 又译德恩或多尔)毕业于旧金山艺术研究所并在该所工作。20世纪30年代,他作为一个初级陆军武官在北京服役,并绘制了图解北平地图(现北京)。在二战时期是罗斯福派驻中国的总顾问史迪威的主要助手。在20 世纪70年代,他创作了两部关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和缅甸的戏剧的学术著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