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详细内容

诚信有赖出版社共筑

http://www.CRNTT.com 2007-11-23 10:05:48 傅 苄
  构建书业诚信,我们听到较多的常常是书店的诚信问题,如利用管道优势或叫霸权,不按时结款,随意退货,折扣数字随意变化,不能保证退货图书的外观品质,等等。其实,从书店、作者和读者角度看,一些出版社的工作,也有许多不讲诚信之处,也应反思自己的行为。
 
  出版社不守诚信的几种表现

  第一,虚报印次、印数,夸大销量。出版社将印次、印数和销量“注水”,夸大这些数字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利用读者的从众心理,使其购买该书。许多读者购买了“印次、印数高、销量大”的图书,满怀希望读了之后,才发现许多书品质不高,并不那样受人欢迎。

  第二,隐瞒印次和印数,让印数和销量缩水。出版社让印次、印数或销量缩水,是为了欺骗作者及策划书稿的工作室,尤其是出版合同以版税为稿酬形式时。这种为了少付作者版税的不诚信行为,使超出印数或销量的图书收入除去纸张等成本外,都成了出版者的“利润”。

  第三,虚高定价,实价远低于定价。一些出版社出的大码洋工具书、精装百科全书或文学名著套书,定价动辄标为数百甚至上千元,而在实际销售(零售)时,往往可打较低的折扣,甚至有所谓的“一折书”。“定”价不定,完全成了图书的摆设。

  第四,版权页日期做假,图书“早产”或“晚生”。一些出版社为了延长销售时间,在出版日期上做手脚,如10月出的书,版权页上标为下一年的1月。这样,出书已三四个月,读者刚看到还以为是新书。
 
  出版社诚信缺失的危害

  书业诚信的缺失,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出版社也未能幸免。其原因,与我们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甚至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只追求物质利益有关。但无论如何,出版社不守诚信,欺骗书店和读者,不是一件小事。尽管目前不守诚信的出版社只是少数,甚至是参与实际操作图书的书商所为,但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出版社的这些做法,会使经销商、作者、读者失去对出版社甚至所有图书的信任,后果是很严重的。

  例如,一些书店会采取对出版社进行报复的办法,导致恶性循环。你拿这种差书、旧书蒙我,我在好位置上架促销卖不好让我白忙乎,我结款时再拖欠你。这样,书业内的诚信链条就会一环环地断裂。

  一些作者,尤其是认真写作的高水准作家,甚至会放弃认真写作,粗制滥造。个别有良知的作家,也许会放弃写作,或不写受读者欢迎、销量大的图书,以保证自己的权益。一位获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说,很多出版社不能遵守商业规则,缺乏诚信,书卖了10万册,但版权页上只标3万册,由于没有证据不好说什么,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写个走市场的东西,卖得好也拿不到多少钱,与其这样,我还不如老老实实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一些读者甚至会从放弃读某社的某一类书,发展到放弃其他社的书。这样发展下去,甚至会降低社会的读书氛围和文化水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

  害人最终害己,如果出版社不讲诚信,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会明显受损。它们很可能会被作者、经销商、读者所抛弃,以小失大,自食其果。

  更为严重的是,书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其他行业、部门密切相关。受书业诚信缺失的影响,长此以往,各行各业,甚至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会受到影响。
 
  共同努力构建诚信大厦

  首先,出版社要高度重视诚信问题。中央提倡“八荣八耻”的社会道德,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出版社作为国家的文化单位,诚信是一项起码的要求,更不用说它还肩负着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即使从经营管理角度看,从出版社的切身利益来看,诚信与否,还涉及一家出版社的口碑、市场品牌,出版社千万不能有短期心理,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自毁形象,给自己图书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例如,很多作者目前已经意识到出版社诚信这一点,郑渊洁等作家表示,自己选择出版社,首要是看其诚信度,也就是不对作者隐瞒印数。
 
  其次,出版社要学习并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市场经济是有明确游戏规则的,诚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诚信经济,不讲诚信的行为是对市场经济规则的一种破坏。我们的出版社要学习国外的同类经营者,例如在美国,畅销书常常行销全球,动辄上百万册乃至几千万册,有些作家系列作品销售总量达到上亿册。但出版社对于作者是讲诚信的,版税半年一结,卖出多少就是多少,根本不会隐瞒印数。因为不讲诚信,所遭受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此外,为了严格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切实保护合理的市场竞争,使书业包括出版社在内的各方讲究诚信,除了出版社要严格自律外,各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出版工作者协会、书店都要密切合作进行监督,并发动作者、读者监督举报。对于不守诚信的出版社,有关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给予认真的批评和实际建议,使其遵守诚信。对于多次表现不诚信者,态度恶劣者,要给予必要的曝光,让其付出代价,尝到不守诚信的苦头,使其改变做法,诚实守信。

  只要出版社也认真守住诚信的道德底线,书业内诚信的大厦就一定能建立起来。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