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详细内容

出版业科学发展的四个瓶颈

http://www.CRNTT.com 2007-11-25 10:34:23  潘静超
  出版业要科学发展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而提出的,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困难,也可以说是瓶颈,这些瓶颈不仅制约着出版界的和谐,更制约着出版业的发展。   

  1. 要风度还是要温度?对于出版而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对最大矛盾。当我们过分强调它的产业属性,忽视它的文化事业属性,就容易走向低俗的一面;反之,就有可能走向入不敷出、资不抵债的困境。在两个效益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但有些出版社不惜违规操作而顾此失彼,经济效益上去了却破坏了出版社的形象。双效问题就像我们穿衣,是风度要紧还是温度更重要?在双效背离时,这就要求出版社想办法使得二者兼得。

  2. 跟风而上还是另辟蹊径?中国出版界跟风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本身的因素外,法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的著作权法虽然保护著作者的权益,但这一权益却未包括书名;反不正当竞争法,注意了对著名商品的名誉保护,但对利用著名品牌的图书书名进行不正当竞争,却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情况给跟风的出版人留出了足够的“操作”空间。跟风与创新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有跟风说明了有市场,应该把握这个机会,深挖这个市场,在跟风中不断推陈出新。

  3. 三只熊吃掉“金发姑娘”?2006年虽然我国版权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逆差缩小,但出版物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的外汇比值逆差仍旧很大。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多达20余万种,内容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国外读者、适合版权转让的内容依旧缺乏。现在很多国外出版机构、影视机构、高等院校都关注中国,希望与中国出版机构取得合作,但合作的关键是要有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在人才储备方面问题突出,缺少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熟悉国外企业经营方式的专门人才,缺少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中国出版业还缺少真正的外向型出版发行机构,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向型跨国文化公司,很多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很大差距;在图书装帧、宣传等市场化运作方面也无法与国际接轨。所以,“走出去”任重道远。目前我们出版行业的状况就像英国童话“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故事一样,我们作为“金发姑娘”的结局是什么:有人说,她逃进森林,找到回家的路,安全回家;有人说,这只是童话,面对三只饥饿的熊,姑娘无路可逃。

  4. 人才济济还是危机四伏?“一本书可以救活一家出版社”,既表明了特殊人才对于出版社的特殊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恰恰说明了出版社在人才储备和使用上存在的严重缺陷。①体制上,出版社一直沿袭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而实际上,其“事业单位”的面目更为鲜明,并且所谓“企业化管理”仍有不少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管理”的烙印。加之,出版业仍处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无法与其他领域的现代企业相提并论。因此在总体上,人才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兴盛衰败的决定性价值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认可。②在人事管理上,出版社尚未能搭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工制度多元化等配套制度。而尽管已经开始实行聘用制,但很少有人被解聘,大家的观念还停留在“人情”因素上。③人才引进的单一性。一直以来,出版社进人都是习惯招大学刚毕业的人员,然后慢慢培养,按部就班、按年龄资历等等选拔人才。人才的引进和选拔第一步要从高层管理者入手,其选拔和任命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本单位、本系统,而要打开思路,广泛吸纳一切擅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运作方式的人才投身出版事业。

  出版社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心地带,而不可能以“特殊性”为藉口游离于外。出版社应多方渠道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他们拥有的知识和素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出版社的经济财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