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详细内容

听者与说者——谈书籍设计中的沟通意识

http://www.CRNTT.com 2007-11-26 04:26:18 李夏凌
  书籍设计的目的决定了设计师要扮演倾听者与述说者的双重身份,前者是其与作者的沟通,后者是其与读者的沟通。这种双重身份及其转换要求书籍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 

  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一门建构于文化载体之上的设计艺术,书籍设计的目的既不单单是为了表现设计师个人的艺术感觉,也不只是为了迎合销售商追求利润而纯粹强调视觉冲击力,而在于将书籍内容合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因此,书籍设计是一门建立在作者文字内容之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基本要求是忠实于内容、服务于读者。设计师一方面要倾听作者讲述创作意图、内容主旨,瞭解作者的行文风格;另一方面又要运用设计语言、工艺技术,将这一感受恰当地表述给读者。倾听者与述说者身份的转换决定了书籍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有良好的沟通意识。 

  一、听者:与作者的沟通 

  书籍设计是为文字内容而服务的,相对于绘画创作饱含激情的挥洒写意,书籍设计中更多体现的是科学的考量。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曾经感叹道:“设计家的创作过程没有画家那么浪漫。他们讲究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识的整理、精密的计算、整体的把握、工艺的运筹……”书籍设计!『币是创造美的舞者,行走在文字作者规划的疆界之中。界外尽管自由,但与装帧无关。脱离了疆界也就脱离了主题。因此,装帧设计在任何时候都不是设计师个人风格的纯粹体现,更不是卖弄设计手段、尝试设计游戏的舞台。它是一种深入作者灵魂而又独立于其灵魂的艺术表现,更是文字作者与设计师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决定形式的存在,设计不是单纯的美化。更是一种准确的资讯传达形式。每一本书的装帧就如同一道命题作文,首先必须对题目有透彻的瞭解,分析出题人的意图,否则文不对题即便形式再优美,仍然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一方面,书籍内容是决定设计创意构思的根本,为创意构筑了框架。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过书稿、就难以真正把握文章的风格乃至作者的个性,那么在设计中就有可能出现表现意图正确但风格错位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字内容也是创意的源泉,能丰富设计师的想像空间。特别是相同主题的书籍,作者不同的行文风格,阐述问题的不同角度都可能成为设计师设计构思的着力点甚至是创作灵感的来源。 
 
  设计师不能对书名臆测空想,或对同类书籍简单模仿,而应该对书籍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毕竟学有专攻,许多作者的学术领域设计师无法深入瞭解,面对迥然不同的各类书籍,更多的是对作者学术素养的体察。这种体察一部分来自设计师平时自身知识的丰富积累,而更主要的则是与责任编辑的良好沟通,得到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总体把握,同时通过与作者的交流,捕捉作者的个性,为设计的整体风格定下基调。
 
  香港书籍设计师陆智昌在谈及设计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的装帧理念时,说道:“装帧这本书的时候,我眼前总是这样的一个情境:一个安详的老人,在三里河洒满了春日明媚阳光的窗边,徐徐写下一份至情的回忆……我生怕打扰这永恒静谧的一刻,于是所能做的是更‘节制’,一些往常可能是那么理所当然的‘设计元素’,都变成不可忍受的噪音而一一弃掉,书中原有一辑彩图,都为了贯彻这个思路而改为棕色调子……”这种静谧的感觉在朴素粗糙的封面纸上,在俊秀的手写体“我们仨”中让人一望而知。设计师质朴内敛的设计风格深化了文字的视觉感受,让读者体味悠悠的哀思和深远的豁达。 

  二、说者:与读者的沟通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艺术就是一种语言,有说者就必有听者,而说者之所以要说,就存•心要得到人听。作者之于读者,正如说者之于听者,要话说得中听,眼睛不得不望着听众。说的目的本在于作者读者之中成立一种情感思想上的交流默契;这目的能否达到,就看作者之所给予是否为读者之所能接受或所愿接受。写作的成功与失败一方面固然要看所传达的情感思想本身的价值,一方面也要看传达技歹了的好坏。传达技巧的好坏大半要靠作者对于读者所取的态度是否适宜。” 
 
  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对于书籍设计师是一个启示。书籍设计不能是设计师的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它应该是一种需要读者共鸣的艺术形式。所谓引起共鸣就是要与读者良好地沟通,这种沟通意识反映在设计创作中就是一种“眼睛望着读者”的态度,要对作品的观众有一个大致的瞭解。这种瞭解并不意味着设计得面面俱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审美个体又千差万别,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审美取向,设计师应该如何取舍呢?书籍设计为读者服务将如何体现呢?
  
  每本书都有自己所对应的读者群,这样一个群体必定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阅读习惯、心理倾向,他们对书籍装帧的审美取向,正是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通过对读者的年龄、性别、地理区域、受教育程度等的大致瞭解,设计师就会对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对读者瞭解得越全面就越能在创作表现中更好地贴近读者、感动读者。国内三联出版社学术书刊朴素大气的装帧风格深得学者们的喜爱,这不仅是学术出版社传统底蕴的体现,更是与读者选择长期互动的结果。 
 
  对读者的瞭解并非只能通过简单机械的资料调查分析而得,对于潜在的读者群体,优秀的设计师往往有着敏锐的嗅觉。设计师陆智昌在构思米兰•昆德拉作品的装帧时认为:“昆德拉最大的读者群为生活方式较为现代化的都市人阶层,年龄在25至45岁左右,于是在设计中放弃了所谓‘经典’模样,改用较具现代感的手法,整套封面基本上有一个固定的格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一上市就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方正简朴的设计形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这种准确的判断能力来源于设计师特有的艺术敏感和长期对市场的分析观察,设计师通过对读者群像的素描,明确了设计物件,抓住了作品与读者的沟通点。 
 
  “享乐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地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愉悦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就不见得美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功能性是美实现的必要条件。所以设计师在追求形式美感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设计的功用,使书籍资讯传达过程更为流畅,让读者的阅读过程轻松而愉悦。任何设计元素、设计方式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现在不少书籍设计过于讲究形式的艺术感,设计繁复花哨,追求怪异夸张,将用于阅读的文字完全符号化,大加处理,或颠倒、或添色、或变形、或割裂,让读者翻阅之下眼花缭乱、如鲠在喉。这样的装帧设计不仅不能辅助阅读,还妨碍了读者对文字资讯的接收。在如此的视觉干扰甚至是视觉“轰炸”之下,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不到愉悦舒适,反而是视觉疲劳,令人不胜其烦。 
 
  在某些平面设计中,文字可以成为设计的符号,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设计作品的理解。但在装帧设计中,文字是用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的设计表现是阅读功能的辅助手段,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对文字设计的选择更多的应该考虑读者阅读时视线流动的节奏感和舒适性。只有对设计功用有正确的认识,设计师才能以换位思考的态度来权衡设计的表现方式,从而在设计形式和尺度把握上更加科学。 

  三、结语 
  
  能够历久弥新的作品往往在最初便能打动读者内心。装帧前辈钱君陶认为:“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这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来源于设计对书籍内容的深刻领悟,使设计与文字内容浑然一体;这种互为彼此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根植于作为听者和说者的设计师所具有的敏锐感知的沟通意识和融会贯通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来源:《科技与出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