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瑄:台湾数字出版 环境利好
目前在台湾,传统出版式微。主要表现在:传统出版已进入微利时代,有退潮现象;实体书店、连锁书店业绩下滑,网路书店业绩上升;城邦出版集团2006年10月宣布2007年全年减少出书量三成,由每年1200种新书减为850 种。
传统出版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资讯产量剧增,虚拟超越实体;文字阅读渐减,图像影音兴起;传统印刷式微,网路出版便捷;技术颠覆过往,数位产品当道;精英教育重质,普及教育求量;网路社群集结,人际关系疏离。
与传统出版相比,台湾的数字出版则有较好的环境支持。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12月,台湾有线宽频网路用户数达493万户(全部735万户),上网人数达1523万人(全部人口2276万),普及率67%,并持续增加。同时,台湾出版界活力、创意源源不绝,IT产业基础厚实,软体设计能力足够,有使命感的科技新贵与富豪比较多,应该可以作为支撑数位出版的力量。
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作为,以下几点或许值得借鉴。在这个强调专业、稀有及价值性的时代,在竞争中取胜要注重差异化;这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时代,需要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同时,出版者还要密切注意观察新兴一代的思维、习惯与阅读行为的改变,才找准市场切入点。
周宇廷:内容载体越多 出版道路越宽
数位化便利带来了百家争鸣般的出版繁荣景致,但大家也逐渐注意到,低进入门槛促生出大量的新出版社。新书已挤满了书店书架,退书率慢慢拉高。更令人关注的是,刚出的新书隔周就看到市场上流通着似曾相识的作品,虽不是电脑扫描分色的盗版,但创意显然已被迅速临摹,出版畅销书越来越难。有些作者也越来越发现,呕心沥血的作品经常是上架很短时间便被打回仓库。
数位化流程使每个人都可以是数位内容的生产者,不管是PDF档、手机SMS简讯或MSN上的闲聊都可以迅速流传,不管它们是有意义的或只是无来由的一阵狂热。最近影音档案的流传,让网路上瘾症状更为广泛蔓延。
数位化其实只是种工具的演进,对出版者而言,专业性和对市场需求的灵敏性更为重要。近来的网路化虽说是数位化的扩散现象,但也是一种快速的互动管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书店中摆不下的小众书,有特色的非主流书,在网路书店反而不会被排挤下架,网路书店似乎成为图书出版新的守护园地。
大舆出版社从事地图与旅游内容出版已近40年,初期繁琐的人工制作流程成为最大的品质瓶颈与最重的成本负担。为减轻负担并提升品质,1989年大舆完成文字处理数位化流程,1993年导入图文整合彩色印前流程,以此强化了内部制作流程。所制作的书均能切合旅游季节需求,铺货遍及连锁书店、传统书店与便利超市,市场占有率与营业额逐年攀升。1999年正式与汽车导航相关厂商签署供应台湾汽车导航专用的电子地图,2000年正式推出台湾尖端汽车导航器专用的电子地图,当今台湾前十名内的车厂都可看得到大舆的数位地图产品。2001年起,大舆开始提供手持电子地图导航器PND专属的电子地图,PND可携的特性与比手机大的萤幕可视为未来无纸出版趋势的关键阅读平台。大舆除积极准备该平台专用的数位地图之外,也积极掌握建构该平台上数位内容的供应链。
面对无纸化出版趋势,为缩短作者与大众的距离,我们出版界应充分运用数位化带来的互动模式,作者、读者只要有心都可借由网路找到适合的定位,出版者也可以设计精准的网页与读者互动。如果未来印刷品、网路、手持装置,甚至手机都能变成出版界可掌握的内容载体,出版的道路就可以更加宽广。
李超伦:从电子出版走向网路出版
新媒体占据了整个新生代,年轻人大约有1/2至1/3时间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他们是我们的潜在顾客,就看我们怎样将他们带向出版领域。新媒体是高速发展的产业,三五年一换代,这不能不让人思考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问题。新媒体其实是一场管道的革命,数位成为一种管道,即时出版、宽频上网、手机电视等等,它有“三无主义”的特点:无所不在、无用学习、无需等待。
同时,新媒体还有三个杀手锏:一是具有互联、移动、即时、个性化特征,源资料、资料库可以互联,内容可以移动,手机、PC即时上网,这些是传统出版业很难做到的。二是具有互动、参与、分享特征,而且QQ、MSN也是一种学习,大家可以在网路上自由自在分享资讯。三是具有海量性和权威性,能够将海量的影、音、文字资讯整合在一起。
我认为,在数字出版的诱惑下传统出版社一定要找准定位,不是每个出版人都要参与新媒体。读者群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因此一定要制定好自身的策略。我并不鼓励盲目进入网路新媒体,制定策略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科技的转变方向。存储技术高速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资本和人才。出版业最头疼的是人才问题,人才是关键,要选择有领导力、整合力、执行力和诚信度的人才。三是平台。理想的终端是手机,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流览等等,而且价格越来越低,短期内一定会实现。四是敏锐的情报系统。出版社要有自己的情报系统,瞭解读者在新媒体下改变了什么。
总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是一种威胁。但我们面临的威胁其实是自己,报纸成本中有六成是发行成本,出版赚钱的是物流环节,网路书店比实体书店多赚1/3利润。所以,出版人的首要任务是从E(电子出版)走到I(网路出版),问问自己是否进入了I世界?
薛宝根:开发女性读物出版新途
在网路时代,女性读物出版同样面临着挑战。如何应对?
一是分析网路,突出书的价值与特色。图书的价值是网路阅读难以完全取代的。仅以女性阅读来说,有专家认为,图书的价值与女性的心理、生活、命运以及生理等方面密切关联,女人读书的主流自古以来都是为了更女人。喜欢书的女人爱买书、读书、写书。女人喜欢在树荫下、沙发上、在清茶的淳香中修身养性,淡泊平静的乐趣从一页页美文中获得,这种静谧与陶醉很难从上网及速食阅读中产生。当然,书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在网路时代下,不断改进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装帧设计上要突出其不可替代的特色。女性阅读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因为女性对感知层面本来就更注重一些,迎合女性阅读的图书无论在艺术形式、装帧版本上,都应具有美观、细致、实用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图书当成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产品去开发,从各个层面入手为读者提供愉悦。
二是利用网路,开发出版资源。这个过程要同时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去芜”,二是“存精”。因为网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量庞大,在这其中有一些很有出版价值的资讯,但也存在一些与出版规律相违背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鉴别,准确地判断,迅速地做出取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将网路资源转化为出版资源。
三是开发网路,作为书的传播媒介。一方面要建立出版社的网站。同时,要与门户网站合作,宣传自身形象与产品。
四是关注网路技术发展,多元并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路世界更是变化莫测。只有紧密关注技术发展,把握网路传播趋势,才能对其充分利用。
所以,网路时代的到来虽然为女性出版带来了冲击,但也提供了机遇。女性出版在我国还未得到完全开发,其前景就在于时刻体会社会文化的发展脉搏,瞭解网路技术的进步,在思想与技术两个层面都走于时代的前端。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资源,开发媒介,贴近读者心理,打造出受到女性读者欢迎的出版物。
梁荣錝:香港力塑多元出版格局
近年来,香港图书出版业增长很快,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新书出版量持续增加。据《香港年报》资料显示,1997年首次在香港印刷、制作或出版的新书有9800种;而2006年已达14842种,增幅逾33%。二是新出版社不断涌现。2006年图书销售排名前50家出版社中,将近1/4是在近10年成立的,如嘉出版、经要文化等。
在香港,外资与港资开设的书店也互相竞争,逼迫大家寻找转型定位以求生存。图书发行方式正处于整合过程,并朝规模效应发展,主要是集团与独立公司两种方式,像联合物流、远流、城邦等。图书零售书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连锁与独立书店;大型书店,如美丽华商务、新华书城等;独立书店,如天地、田园等;超市零售图书,如7-11等。另外,还有电子商务书店,像CP1897.com,YesAsia及一些专业小型书店。但香港消费模式与欧美有所不同,很多人是网上与实体店相结合,在网上寻找讯息然后到书店购买。
电子书在香港卖得并不好,因为香港很小,购物很方便,电子书搞不好恐怕会“尾大不掉”。但在大学图书馆,电子书却很有发展,因为其“上架”快速,而传统图书上架则比较慢。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这十年里,香港、内地两地开始逐步朝向大中华市场一体化方向发展。从外部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图书市场的发行与零售已经开放;中央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版权贸易十分活跃;两年前广东出版集团在香港开办新华书城,前不久四川新华文轩来港上市等等,这些都对狭小的香港图书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从内部看,香港出版业面临着来自包括租金、薪金、纸价等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其增长率受到影响。去年,香港出版业的市场值约40亿港元。
面对市场压力,香港出版业开拓思路,把握时机,力求塑造更深层次的多元出版格局。主要体现在出版题材变化上,目前以下几大类较为集中:集体回忆与本土文化类,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通识教育类,财务策划与投资教育类,漫画类,培养新一代年青作家的题材,等等。
在全球纸质书阅读率下降的同时,香港的青少年阅读率却保持稳定,这与香港政府及香港出版业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阅读密不可分。香港既有阅读报告比赛这样的民间阅读,也有业界与政府合作推动的香港书展。香港在教改中增加了双语阅读图书的数量,香港出版总会与政府商讨版权法和推动使用正版教育,配合教改出版优质教科书。近年来,香港出版社的出版物在题材内容、表达手法、装帧设计上,已跳出香港本土口味,转向跨地域阅读、适合大中华甚至海外读者阅读文化的题材。比如,香港商务印书馆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中华文化,如《中华文明传真》;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具有香港风格的图书,如《伪科学鉴证》漫画;万里出版机构出版的生活品位题材,如《香港味道》等,都比较受欢迎。
陈艳华:澳门创作资源待挖掘
澳门中学生阅读情况与内地、台湾、香港相比是最糟糕的。据调查统计,大约有近6成澳门中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孩子们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在网路上聊天、打电玩,没有读书时间。
在澳门,出版业从来不是产业,出版社基本上不赢利,没有形成以赢利为目的出版事业。澳门出版业目前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人才困难。澳门没有写作人才,对于作者来说,写广告比写书容易赚钱得多。现在中文好、外文也好的人才很容易找到工作,即使有的人想写书,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和压力加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可以创作的时间也少了。二是资金困难。近几年出书很费力,由于赚钱可能性不大,出一本书可能比买股票风险还高。三是销售管道困难。澳门书店不多,经营也很难,想输出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但澳门出版业也面临着一些有利机遇。一直以来澳门人觉得澳门地方小,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甚至将澳门称为“澳门街”。以前,也大都是香港人写澳门,澳门人写澳门的书不多。澳门回归祖国后,很多澳门人发现,自己是“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除了建筑艺术外,澳门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深厚,这也是创作的源泉。于是,澳门人开始发掘建筑以外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尝试从这方面切入创作,这也许是澳门出版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