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归·园·田·居
——晨读陶潜札记
高二(1)班 梁砚敏
为何年少须折腰?书生白衣,轻向先生笑,无一言。不堪明瞭。
自关樊笼,未舍功名哪敢返自然,忘纷扰?三十年未过,莫敢言“误”。
——题记《年少问》
一夜浅睡,晨起无梦。饭堂锅炉之声乍起,天犹未亮。
昨日先生问,为何作文迟未交?为文而文,恐力犹不及。今取陶潜诗文以读,不求甚解。
阅其文,阅其人。文之所述,人之所谓,陶公半生恰如四字:归,园,田,居。
归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苏轼
陶公为人处事,皆率性而作,不违拗,不功利,不“吝情去留”。酒后任去留,不足道也。却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便解印绶去职。
此等率真,纵观古今一千六百载,难觅第二人。然此絶非书生一时意气。
陶公为官,数任数辞。可见其心中亦有为官之意,且不论为人民或为美酒。可叹官场里,趋膻逐臭,钻营巧取,岂能为陶公所谋所忍?“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帝乡与富贵,莫能与心中一点真相比,遂甘愿归去。
一千六百载,陶公之言仍犹在耳——“归去来兮!”
园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粗读陶公诗文,不难觅出多处叙及其园其庐,欣喜之情,溢然纸上。“白日掩荆扉,虚室絶尘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乡村偏僻,车马少至,陶公终究可得宁静,忘却喧嚣。
想其辞官归故里,既因世与其相违,更是“性本爱丘山”。官场浮沉,荣华富贵,过眼云烟而已,散去也罢。只欲听鸡鸣狗吠,看炊烟缭绕。
千年风雨,衡宇岂复存于世;寥寥诗句,容膝仍屹立于文。
今朝,天已大亮,却不曾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田
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很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找他的诗句。
——《陶公祠的菊花》
数历朝诗人,何人曾“开荒南野际”?
数历朝诗人,何人曾“带月荷锄归”?
微斯人,独陶潜也。
陶公,未曾超脱人世,未曾不食人间烟火。既而辞官,既而归园,则植杖耘耔,乐乎田间,忧乎田间。
看桑麻渐长,乐之;恐秋霜忽至,忧之;听春雷阵阵,乐之;见莠草已出,忧之。
如一农民乎——确一农民乎。
农民也罢,诗人也罢,同为一陶潜,争之何足道哉?
何不“披草共来往”,“单道桑麻长”?
居
古人常道,琴棋书画诗酒马。对陶渊明来讲,有书,有诗,有酒,便足够了。
——《友人的读书笔记》
农闲时节,细雨纷飞,新酿初成,略读《山海经》、《周王传》,诗句隐现。
酒,或沽之,或自酿;书,不求甚解,闲读而已;诗,自然流出,不见斧凿之痕。
间或于东篱间,采菊一朵。
足已!
人淡如菊。
不为诗而诗,为文而文。只道心之所思,文之所就。
吾叹曰,所谓文章,本该如此。
陶公一生,非始于出生之日,应始于归园田居。流传千载,或曰“超脱人世”者,恐不曾读懂陶公。
匆匆下笔,恐不合吾师之意。也罢,也罢,只充数已。
二零零四年十月廿三日晨,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