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痛并快乐着
高三(9)班 陆颖
题记:有人说,思想总是痛苦地活着。林林总总的思想在头脑的熔炉中历练,在定型之前,就已溅出不少碎片来……
(一)
朋友越来越多,但寂寞却不曾因此而减少。送走了满座高朋,屋子里,脑海里皆是空荡荡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困扰着哲学的三个问题充塞于我的脑中,想到这数以万计的星球上有生命,我不禁毛骨悚然。张楚在重金属的吉他、贝斯中高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人的本质是孤独。交友、集会、结社这些“扎堆儿”现象,只不过是人类在给孤独的自己壮胆,至少我这样认为;而我则能细细体味这独处的妙处。想想自己曾经有的真诚和伪善,曾经的执着与退缩,曾经的奋斗与逃避……
我常常在深夜扪心自问,希望自己在这份难得的孤寂中能看到真我的影子。
(二)
随着阅历的增加,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毕达哥拉斯曾用圆打过比方:所识越多即圆越大,而圆所接触的外部空间也越大,未知的部分也就越大。这种不懂,絶不是某些学者“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之说的不懂。
我总忘不了这两幅画面:《重庆森林》中,王菲一次又一次地把玩具沉进水中;《东邪西毒》中,林青霞一次又一次地让鸡蛋堕落在黄沙漫天的路旁。王家卫执导的电影就给人这种感觉,看似简单重复的画面,辅以大量的弦外之音,不知道其所云的同时,又让人若有所思——其实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在于口井的直径。
(三)
在这个不变的只有变化的世界里,Beynod乐队在追问:“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
那仿佛是从旷野中传来的和声却是:“谁不在变?”
有时感到自己是由许多真真假假、好好坏坏的木条拼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的、好的也许正在变成假的、坏的,而假的、坏的是否能变成真的、好的呢?
想到哈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一个问题。)”我有些害怕了。
(四)
自诩身经百战的我在期中考却接连地犯下不少低级错误,想到有位仁兄“半分人生”的说法,我竟产生了“草菅人命”的感觉。韩寒他可以“闲来就写小说卖,不考人间烦心试”,而絶大多数的“我们”却不得不一如他所说的“穿着棉袄洗澡”。望望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坚决而执着。即使有一时的颓废或片刻的牢骚,也不过是让自己喘息片刻,随后便又投入奋斗中。
十七世纪欧洲有位租马商叫托马斯·赫勃森(Toman Hobson),他规定顾客只能租用最靠近门口的马,若不接受则不予出租。后来英语俚语中便用“Hobson's choice”借指“别无选择”。——也许存在就是合理的。那条被无数人走过的路也注定是我们的“Hobson's choice”。
难忘《铁达尼克号》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爱在船边的穷画家杰克很灿烂地对露西说,“享受每一天。”
于是我常想:奋斗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想到这,便惟愿在高中时代的“尾巴”上痛并快乐着。
(指导老师:秦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