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经触摸的歇马奥秘



  文/梁水长

  歇马村,是文化底藴深厚的古村,它不断跃马扬鞭的精神,见证了珠玑巷的先祖在整个广东迁徙过程中与命运抗争,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歇马村,是伟大的珠江文化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歇马村位于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距广州16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属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富庶,世代安居乐业。该村的核心区域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达千人,是闻名遐迩的侨乡。歇马村有很多美誉,什么著名风水村、第一举人村、长寿村,还有近年被评为广东緑色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人文历史类)和全国文明村”。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千年珠玑》电视片上长篇描述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歇马村,引领着人们触摸这个珠玑巷后人创造出来的美好家园之奥秘。

  自古以来,歇马村自然环境秀美,远山近水,如天成画卷。村北面两列幷排的小山脉从数十公里外若游龙出海般蜿蜒而至,到了恩平的母亲河锦江河畔双双“结穴”,四周散落着九座小砂山包,俨然九朵芙蓉簇拥着歇马村,成为一道美丽的屏障,阻挡着冬天北风寒潮。村前,锦江河犹如“江之湖,河之泊”,自西南向东北温柔地环抱着整个村子,歇马水造就了一方田园风光旖旎水乡景色。

  村内,地形独特,东北高西南低,临江兀立,似雄马饮泉状。早在清代,歇马已被列为恩平八景之一,曰:“白马饮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不少佳句。如清代的岭南诗人徐枝芳赞道:“白马化青山,渴饮溪中水;溪水去不回,白马自闲止。”干隆年间恩平知县曾萼更把歇马村的神奇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白马注晴川,川流碧如练;水静山不流,神驹朝暮见。” 

  歇马村约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2——1352),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藴深厚的古村。全村均属梁姓,是恩平的望姓大族。

  在歇马村的《族谱》开卷处,明显地记载着歇马人自己的祖先康伯(周襄王时代)是个皇室里的马官,征伐西戎有功,被封为梁国郡主(今甘肃安定一带),康伯被称梁伯,是梁姓的始祖。说起三千多年前的先祖是个马官,歇马人都引以为自豪,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的梁鳣为梁姓第九世祖,让族人世世代代都为自己的血脉中流淌着先贤的血气感到自豪。

  有一副这样的古联描绘了歇马村乃至恩平梁姓的血脉承传:“安定开基凭祖德,珠玑发业赖宗功。”

  歇马村《族谱》显着记载着南宋时期,天灾频繁,加因胡妃事件,宋帝南下戡乱,牛田坊珠玑巷一带村民流离失所,以罗贵为首等九十四户,其中梁姓三户,被特许南迁,开辟新家园。

  珠玑巷梁姓,从先祖康伯算起到第六十五世进士梁绍,他生有爱民和抚民两子,抚民育永保、永安、永寿和永定四儿。梁氏兄弟四人长大后开始离开珠玑巷,南下前夕至广州顺德番禺一带。后来永保永寿兄弟举家向粤西南寻找立足之地,永保房向新会开平恩平方向迁徙,永寿房同一路线向阳江方向奔波,然后驻足那洋那霍,永寿公三子分别是壬、丙、顺,壬育二子江和海,兄弟两房人家沿先祖迁徙方向逆回塘马园(今恩平歇马村)一带,当时以养鸭为生,家境贫寒。离开珠玑巷,前后经过四代人近一百多年的辗转迁徙,永寿公的僧孙梁江终于在锦江河畔的塘马园立足了。四代单传后,到了梁胜镇公,“燕怡十翼”,开枝发叶,繁衍十房子孙,后辈多有迁徙,分居恩平、阳江、罗定和新兴乃至海内外,分立七十多条村落,人口达数万之众。

  真可谓是“歇住南恩蕃十系,马来玑巷衍万村”。

  

  图腾式的马型村场

  

  近七百年前,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梁永寿公从珠玑巷迁移出来,当他们经历了颠簸流离之后,终于来到蛮荒的南恩州,驻足锦江河畔,那绮丽的山川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迁徙的疲惫让他们找到了“歇马饮泉”的感觉,于是决计定居。靠着对马的理解和崇拜,他们在传统的宅居风水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虔诚地完成了一个与马的形态为载体的村落布局规划,图腾式的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形态,同时也注重因地制宜,合理而巧妙地利用环境资源,别出心裁地构筑了一个马型的村场,为这个族人生存繁衍的载体赋予龙马精神的内涵,表达了奋发向上的愿望,并由此一代一代地精心打造出适合生存繁衍和英才辈出的理想家园。

  村子自西向东分“马头”“马腰”和“马尾”,就是巷道布局也别具一格,顺着地形地势纵轴走向,致使村场气流运行十分顺畅,还分男巷女巷,宽的为男巷,窄的为女巷,极其典型地藴含着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意识,是男尊女卑的缩影。“马头”巷道排水沟建成明渠,象征凸现的“马肋骨”,“马腰”至“马尾”巷道排水沟用青石板盖上修成暗渠,象征“肉多”的“马肚腩”,村场前排的房屋或微弯或微凹,修成“马肚皮”状,就是池塘也分为马胃塘、马肺塘和马肚塘,池塘的整体形态呈半月形,在村落的布局上,修筑池塘有利于调节村上气温、方便村民洗刷和防火等功能作用,而且隐含着水为财的风水理念,在“马”尾适当的位置上凸立“马睾丸”,是地道的雄马象征,显示着神圣的生命力量。就这样,雄马的图腾通过村落布局演绎得淋漓尽致,实在是一种古代村落“规划”和建筑创造,既有自然性更有人文精神的升华,的确是一种简檏而实用的乡村环境艺术,显示出个性鲜明的美学形态,堪称立村安居的佳作。

  歇马村历代英才辈出,一般的人往往将其与神秘的“风水”联系起来,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

  如果只是从先天的“风水”环境条件去看人才的成长,那种玄妙的说法会令人不可思议,但歇马先祖在迁徙的旅途中,在理解自然环境竟与生存发展关系的同时,不但注重到天地万物对人的影响,而且更重视后天的“风水”养成,也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他们“辩证”地认识了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选择——地灵人杰,并最终确立人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反过来又影响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品质——人杰地灵。他们既因地制宜地注重村场这个族人繁衍生息的环境载体的创设,也注重中国几千年传统人文精神的对生存环境载体之浸润,而这种浸润又引起了人的心理环境的改善,树立繁衍生息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样,在对自然环境朦胧的崇拜式理解的基础上坚定了族人生存发展的意志,激发迁徙族群树立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创建美好生活的欲望。在这里,歇马村先祖成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歇马村,坐北朝南,后高前低,村前锦水环抱,四周古木参天。“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种古代天应地合的地理格局分明。别说玄妙的风水机理对族人的生存影响,就是冬天寒冷的北风越空而过,而夏天南风徐徐吹来,冬暖夏凉,地形地貌上“藏风聚气”,人们生活在这里无不十分恬淡舒适。歇马人世世代代在先祖所选择的村居先天风水环境中还不断地加注了许多后天活态的“风水”元素。在一带三嶂与锦水环抱之间的“双龙结穴”之地确定了世代坚守的村落环境,不任意扩大不缩少其人居容量,只当族人繁衍在相对饱和状态下,便要选择性迁徙,这也体现了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的定点性、迁徙性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一切服从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歇马先祖很讲究天应人合,村上所有的祠堂都建在村前第一排房子,老祖宗的祠堂立在村子的中轴线上,两边才是各房家祠(共有十间,保留至今仍有七间);村后高地(“玄武”),对应玄武天象,筑玄武坛,种七星古榕;村前开阔地带(“朱雀”),相对江翁大祖祠而种龙眼树(象征望子成龙),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龙眼树仍然是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树下修教子台,旁边树功名旗杆夹,是歇马人世代教子育儿的地方;村西(“白虎”)建励志园,茂林嘉卉,书院学堂(解放前后被废);村东(“青龙”)修文昌阁(解放初期被废),还建东华寺(建于明朝,今剩残址)。当年歇马族人的这一切人文景观的创设可说是后天的“风水”元素,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达致和谐统一,而这些元素不只是一种完美“风水”的点饰,而且更强烈地表达了一种读书成才的氛围,造就英才成了歇马族人第一要务,目的是为了“百世其昌”。

  

  “四水归堂”的古屋布置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中华传统的诗礼道德

  

  马型村场的构建是先天风水和后天风水的完美结合的一种追求,而“四水归堂”的古屋以及内在的文化布置,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中华传统的诗礼道德。歇马人在自己的居所里处处透视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世代浸润的乡村理想。

  村中百年古宅鳞次栉比,遍布在幽幽的小巷深处。古屋建造呈“四水归堂”格局,既有中原乡村建筑的烙印,也成就了岭南宅居文化的个性,处处体现天地人和谐共处的“风水”理念,设计独特,建造考究。房舍为平房,纵向相连,巷道顺列,家居几乎没有庭院,紧凑地体现出族人的群居性,门口除前排开中门(据说是有利整个村落“龙气”的畅通)之外,其余都开侧门,而且不能“门当户对”,逥避各家各户生活的“曝光”,尊重邻里生活隐私。后屋比前屋略高,一般前屋不得高于后屋,每户分上下三间一体相连,上三间是两边厢房中间厅堂,下三间是两边廊房中间是天井,可见天空,通风透光,四面瓦盖向天井倾斜,“四水归堂”,是天神财神的顺畅通道,其实更有利于通风透光和雨水的收集与排放。房屋结构青砖为主,黑瓦大橼,富有人家的房屋墙脚以大理石砌至两米高,再以青砖砌墙,而屋檐和屋脊描龙雕凤的灰塑精致美观。

  屋内布置很难人寻味,前后三间,以“祖先行”划线分隔,其实是两道墙紧紧相靠,露出一个小小的直角,但结构是不连续的。正门入处是小廊,内墙上立“门官神位”,书“门从积德大,官自读书高”联,这种布置装饰文字与读书求功名有关,可见歇马人在敬畏神灵的同时同等地崇尚读书。功名利禄,这是古代读书人追求的人生价值,他们在敬畏神灵的同时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灶台设在廊内,烟囱附近塑“灶君神位”,赋联“灵光赐火德,正气达天庭”,别有一番意境。从天井和厅堂之间是横过下三间的通道,正门和侧门相通,因此出入自如,门楣上灰塑着“三田和合”的吉祥图案,天井墙上中央设“天官神位”与厅堂先祖神位相对,撰联“天官临吉宅,赐福满华堂”,瓦檐底下赫然刻上朱子家训,字体遒劲。厅堂宗宫墙上有先祖神阁,做得很精致,大多用紫檀名木,或刻或雕,衬以梅花蝙蝠或丹凤朝阳,一色鎏金,工艺令人赞叹。神阁正中立“安定梁门堂上历代祖先神位”或“敬如在位”神榜等,两边楹联,“安定开基凭祖德,珠玑发叶赖宗功”或“丕烈光前代,怡谋启后人”,表达了对先贤的歌颂和给后人的启迪。神阁下面是“地主神位”,贴“地可出黄金,土能生白璧”联。古屋里面,“神灵”无处不在。歇马人逢年过节,在祠堂供奉先祖神龛两边挂上“必孝友乃可传家兄弟休戚相关纵外侮何由而入,惟书诗方能启后子孙见闻只此虽中才不致非为”的警世之联。表达了人们在祈求神灵庇佑的同时更强调对传统道德诗礼的尊崇与传承。这些与神位并在一起的文词,应该是旧时代的劝勉人生的“金玉良言”,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一切个人与家庭的幸福快乐都藴藏在里面。

    

  迁徙中形成的族魂

  ——自强不息的务实精神

  

  古人看风水,大扺上遵循八个字:追龙寻穴察砂观水。歇马族人就是在艰难跋涉的迁徙途中,根据这样的风水原理选择定居的环境,幷且建立理想的家园。更重要的是,歇马族人不但在迁徙的过程中创设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图腾式的美学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在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族魂——“马”的务实精神。

  封建时代农耕生活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人们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道理。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形成了实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科学玄想的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实用理性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让自古以来都作为“勤奋、踏实、勇敢”象征的马变成了族人开基立村的图腾崇拜,同时深深地勉励和鞭策后人,这应该是歇马人繁衍生息的指导思想,也是族人在与命运的抗争过程中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马到成功、马不停蹄的那种自强不息内涵渗透到马型村场的布局之中,作为族人的生存载体便有了鲜活的灵魂,显示出歇马人对中国传统“马”文化的崇尚和运用。

  歇马人先祖开基发业的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充分体现在他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改造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族人的物质财富和人文精神。虽说歇马人的祖先选择了一个“藏风聚气汇水”的理想家园,但是,生存环境不只包括族群的聚居地和周边社会环境,还得依靠气候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的确,歇马人有着一个 “风水”絶佳的村落环境,但是村前是江河村后是山峦,真正能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很少的,到了明清时期,恩平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增加,人们的衣食之源受到挑战。由于歇马人的土地很少,一直来人们依然不能只因为风水好而吃西北风喝江水生存,在缺少土地的窘迫环境中,他们选择了另一条生存途径,千方百计让后代踏上科举仕途,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的功名利禄。

    

  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

  ——歇马人世代高扬的亮鞭

  “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这是歇马人代代相传的祖训。从马型村场布局到“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歇马人的生存意识和发展观发生了飞跃,从单纯的务实农耕,靠种养维持生计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他们发现了农村生存环境的狭窄性和落后性,在他们定居后,在他们还没能真正过上物质充裕的幸福生活的时候,他们开始反思了历代先祖所走过的生存之路,梁姓祖上的读书遗风历代颇浓,在隋唐以来至光绪年间结束的科举仕途上,梁姓是功名辈出的,这为族人竖起了楷模,他们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当然,不是一朝醒悟就能创造奇迹的,从元朝至正年间到明朝末期的两百多年间,歇马人以“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精神,通过建私塾,一边艰苦劳作一边兴学,终于在族人的第十代前后培养出第一个举人梁廷弼,铺垫了这个“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之第一块重要基石。到了清朝干隆时代以后,歇马人便英才辈出,至清末共培育监生、贡生、举人和进士两百八十多人,可谓是天下无双的举人村。走上仕途有四百三十多人,七品到二品的大小官员纪録在案的有近百人,前后分布在全国十五个省为官。歇马人富有起来了,然而他们的财富积累一是来源于读书做官所得的俸禄,而是族人有知识,会理财,相传干隆时代的梁羽丰是歇马人的理财高手,通过购买大量官荒,让歇马村成了“地主村”。当时,几乎整个恩平地区的人们都成了歇马人的佃农,大量的田租让歇马人有积累了大量公尝,创设了“学谷制”,也就是通过公尝奬励莘莘学子,每个读书人每年可得到学谷一箩,考中秀才者得十二箩,中举人者得二十四箩,终生享用这种荣耀和物质奬励,这是一种完美的兴学激励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子孙们走进学堂科场而无后顾之忧,如此的兴学兴村,形成族群发展的良性循环。

  “勤奋,踏实,勇敢”的歇马先祖,把这种马的精神隐含在村落的布局上,构建了歇马人的文化载体,让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处处得到勉励,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而“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更是歇马人世代高扬的亮鞭,不断地鞭策这匹奋蹄的雄马,向前,向前。

               

  歇马村,这钟灵毓秀的地方,人们数百年来并不只是躺在“风水宝地”上听天由命,相反他们祖祖辈辈,在尊崇美丽的自然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保护好上天赐给的生存载体,不断地美化和活跃村落的生态环境,使得其更适合人类的居住,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走进歇马村,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景观的有机融洽,的确能让人看到这是一个先天风水与后天风水完美结合,文化底藴深厚的文化古村,它不断跃马扬鞭的精神,见证了珠玑巷的先祖在整个广东迁徙过程中与命运抗争,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歇马村,是伟大的珠江文化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2007年11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专家、中国国际周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风水》百集大型纪録片总策划兼顾问纪有奎先生慕名来到歇马村进行了一番考察,他惊奇地盛赞歇马村非常符合中国易学风水原理,村落的布局考究,美轮美奂,值得好好研究。

  歇马村,的确是一个值得珠玑巷后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地方。这里让我用我国著名诗人洪三泰在游览了歇马村后留下的墨宝结束本文:“欣来歇马难歇马,喜去加鞭倍加鞭”。

  

  (作者单位:恩平市人大侨工委)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