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一


  吴新智(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坝的人类头骨化石发现至今已经过了50年,回想当年吴汝康先生与彭如策同志在北京地安门二道桥北河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旧址南院研究这件化石时我还是一名在学的副博士研究生,受汝康师之命,与王存义先生一起为他复原了马坝头骨的脑颅和眼眶,也曾略尽绵薄之力。往事历历,犹如昨日。

  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世界古人类学经历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基本认识今非昔比。比如1958年时我们认识的人类历史只有大约50万年,而2000年和2002年已经延长到600-700万年;1958年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区分人和猿的标志,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已经将能否直立行走作为这个分界的标志;马坝头骨化石主要与我国其他人类化石亲缘相近,也可能与欧洲尼安德特人世系有特别的联系,1958年时人类学家一般认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被从近东方迁移到西欧的智人完全取代,1999年,Ciddlia Duarte等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导了在葡萄牙Abrigo do Lagar Velho发现的人约24,500年前的4岁小孩的颞骨、下颌骨、牙齿以及保存相当完全的四肢骨,2007年Andrdrei Soficaru等在同一杂志上报导了在罗马尼亚Pestra Mttierii,Baia de Fier发现的大约30,000年前的人类头骨、下颌骨、肩胛骨和胫骨。这些标本上兼有尼安德特人与解剖学现代型智人的形态特征,被认为是这两种人类混合的结果,2007年尚虹等在同一杂志报导了我国周口店田园洞发现的大约40,000年前的下颌骨、牙齿和一些四肢骨,1996年Trinkaus等在《人类进化杂志》报导在日本Yamasjita-cho 1地点发现的早于32,000年前的大约6岁小孩的股骨和胫骨化石。作者们发现这些化石主要具有解剖学上现代型智人的特征,同时还发现与古老人类和/或尼安德特人相近而与现代人不同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形态特征,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形态镶嵌(以上这些智人化石或其遗址的年代都是经过放射性碳测定的)。所有这些新发现和新研究都加强了尼安德特人与解剖学上现代型智人两者之间具有基因交流和连续性的观点。虽然1997年发表的从德国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的很少量古DNA的分析报告,主张尼安德特人与现代型人类不能杂交,近年已经认识到每一个遗传位点只能捕捉人类历史很小的片段,远不能以之概括整个人类的历史。

  在过去这50年中我国的古人类学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停顿,也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古人类的历史长度的认识由1958年的大约50万年到云南元谋化石所支持的大约170万年和安徽繁昌石器所指示的225-256万年或180-220万年,人类化石地点由7个增加到10倍以上,旧石器地点超过一千处。大量化石的出土使得我们有可能更好地综合考虑我国古人类的发展趋势,1958年的是根据北京直立人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形态的相似性和时代介于其间的少数几个中间环节认识我国人类进化的连续性,对于为什么世界上不同人种间的差异远小于不同地区化石人之间的差异,缺乏合理的解释,而现在可以在丰富的化石信息的基础上,不仅更有信心地认识我国人类进化的连续性,而且还能认识到我国古人类与境外有少量的基因交流,1998年形成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有力地支持了1984年提出的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为东亚现代人与白种人、黑种人之间的差异远小于旧大陆东部和西部不同地区大约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差异的现象找到了比“直生论”更加合理的解释。近年更促使我们思考,我国人类进化的连续性不呈简单的阶梯状,更可能呈网络状,基因交流更可能是双向的而不是只从境外流向中国。

  马坝的人类化石在深入研究中国人类进化并取得上述新认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马坝头骨的颜面上部在横向上比较扁平,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前方,鼻骨的侧面观角度接近垂直,额骨与鼻骨、上颌骨之间的骨缝连续成接近水平的弧线,颅骨有矢状脊,颅骨正中矢状线上最突出点位置在该线的下半段,颅骨最宽处在颅骨最长径中的三分之一段等,这些特征支持中国人类进化的连续性;这个头骨的眶后缩狭程度类似直立人,而其他特征更与早期智人符合,这是中国古人类镶嵌进化的证据之一,帮助表明直立人与智人之间在形态上并没有截然分开,也构成中国人类进化连续性证据的一部分;马坝头骨的眼眶呈圆形,眶指数较大,其外侧缘与下缘交接段呈鋭棱状而不圆钝等特征反映它与尼安德特世系的古人类可能有基因交流。

  马坝头骨的鼻梁呈夹紧状,与南京、大荔、山顶洞101号头骨以及菲律宾巴拉旺岛的塔博恩(Tabon)的标本类似,但是与北京直立人,山顶洞另两个头骨以及其他许多中国人类化石不同。这个特征在这些头骨上的表现,一方面支持中国人类进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还指示这种连续性可能成网络状,还可能反映更新世时从中国传向东南亚的基因流。1994年英国的Lahr根据她的调查,在发表于《人类进化杂志》的一篇讨论现代人多地区进化说的形态学基础的论文中指出,东亚人具有夹紧状鼻梁、两面坡形的头顶、下颌圆枕、和第二臼齿阙如等四项特征,而非洲黑人却没有。我认为这个现象也是对多地区进化说有利的证据之一。如果按照现代人起源的“取代说”或“近期出自非洲说”,中国现代人与非洲黑人同为20万年前或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的最早现代人的后裔,为什么有黑人所欠缺的这么多特征却能出现于中国现代人的头骨?化石记録表明,南京、大荔、马坝和山顶洞101号和102号的头骨化石的鼻梁呈夹紧状,北京直立人和资阳头骨化石头顶呈两面坡状,北京直立人有下颌圆枕,蓝田陈家窝的下颌骨和柳江的头骨化石先天缺乏第二臼齿。比较合理的推论似乎应该是,与其说中国现代人的这四项特征是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继承得来的,不如说这四项特征都源自包括马坝头骨在内的中国化石人类。

  马坝头骨眶间宽较短,可能反映与尼安德特人的关系,也与南京直立人很接近,却与我国其他一些头骨不同,也可能是支持网络状连续进化的证据。

  当年马坝人化石是在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的关注下才得以从不被重视的一般出土物变成国宝,1988年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在马坝建成了专门的博物馆,现在又为纪念这个重要发现50周年而编印这个专集。主编张镇洪教授约我作序,忝为从事人类进化研究的一名老兵,不能不尽力而为,爰作此文为应。在1958年,马坝头骨是我国唯一的早期智人头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国北部先后增添了大荔和金牛山两个更加完整的这一阶段的头骨化石。当时马坝人化石是岭南唯一的人类头盖骨化石,不久后在广西发现了柳江等多处人类化石,近年还在广西崇左和田东发现了可能属于更加古老人类的牙齿化石。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广东有广泛分布的石灰岩地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有重视人类等化石的传统,我相信,也衷心祝愿,随着各项动土的建设项目的开展,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好的化石,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2008年7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