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马坝人类及其他动物化石地点调查简报





  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对曲江马坝人头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全过程作了重要的介绍,指出此发现是当地农民开挖狮子山洞穴中的堆积土时发现的,后经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裴文中、吴汝康、周明镇等人到现场勘查和对化石标本鉴定后才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后来曾经多次继续发掘,但均无更进一步的发现。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discovery of the fossils of Maba Man skull and associated fauna in Qujiang Coun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is discovery was made when the local peasants were excavating the deposits in a cave of the Lion Mountain. It was confirm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discovery after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ssils, which were conducted by Pei Wenzhong, Wu Rukang, Zhou Mingzhen etc, experts from the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Many successive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but with no further discovery.

  

  一、发现及调查经过

  1958年5月广东曲江县马坝乡农民为了扩大丰收,积极调查肥源,因看到当地狮子山附近禾稻长得特别肥壮,怀疑附近土质含有天然肥料,故寻至岩洞内,发现洞穴堆积含磷肥高达33%左右,于是6月间,当地党委决定开办磷肥加工厂,大量挖取洞里面的堆积土层。

  至6月底,工人从堆积土层中挖出许多动物骨骼及牙齿化石,适省委陶铸书记视察工作至此,即指示当地区委书记吴思良同志加强保护这些化石。

  省文化局接讯,于8月底派出省博物馆杨岳章同志前去现场调查,把标本带回本馆,并请中山大学梁钊韬副教授等看后,再对照书本,均认为这是人类化石标本,但为了进一步证实起见,8月底,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复鉴,该处即电复,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化石标本。并派专家裴文中、吴汝康、周明镇会同广东省文管会、博物馆前往马坝现场勘查,参加工作的还有中山大学梁钊韬、李见贤先生,广州市文馆会麦英豪同志及省文物工作训练班学员等60多人。

  勘查工作由省文管会商承祚副主任主持,从9月14日至16日共进行三天。主要是在:狮子山狮头峰内第二层溶洞北旁及南旁二处进行试掘,前一条是63×1-2米的裂隙堆积,东西向,人类化石即发现于该隙中部,深4.1米的地方(见后文图3),现在是深5.8米的一层水份较多的粘土,在沟壁较高处尚胶结有若干动物骨骼化石,沟底部粘土中没发有现人类化石,洞南旁的试掘情况大扺同此。动物化石多在堆积的上层,两米以下水份较多,未发现人类化石。 

  为配合采肥工程并获得更多有关资料,省博物馆于9月25日再派出彭如策同志前往当地进行详细瞭解和必要的试掘,至10月17日止,前后23天,除清理第二层溶洞北旁裂隙沟壁剩下部分堆积,得到一些动物骨头和牙齿化石外,未曾发现人类化石。后再对沟底堆积进行试掘,平均已掘出一米深,亦没有动物及人类化石发现,该隙沟堆积可分二层,从隙沟上而向下4.6米为丰富的化石堆积层,以下为不含化石层,中间有一层0.2米含细砂而且胶结坚实的堆积作为分界线。试掘的两个地方的表层化石虽较为丰富,但比岩外地面略低,光线黑闇,估计人类在此居住的可能性不大。现隙沟仍剩下相当厚的粘土堆积。上、下二层堆积没有特殊区别,下层只是水份较多,黑色沉积物也多一些,因此,工作就暂告一段落。

  现将化石及其有关情况简要报导如下:

  二、地貌及其洞穴堆积

  狮子山是一个石灰岩山,东北距马坝乡马坝圩约3华里,该山外形似狮子,群众把它称为狮子山,山的北面约两华里,有一砂石底的马坝河横贯其间,东与二迭纪砂岩、页岩所组成的泥岭山相联,南、西、北面为现代冲积地层(见后文图1、4)。

  狮子山是两个石灰岩的孤峰,狮头峰岩层倾向南,倾角约20°-30°,海拔120米,相对高度约60-70米(以当地洼地做为零计)。在相对高度25米以下有三层溶洞(见后文图2)。

  三层溶洞的顶部一般平坦,第一、二层洞离洞顶下约0.2米至1米为洞穴堆积面,面部铺上一层0.2米-1米石灰体。第三层溶洞洞顶距离参差不等,约0.5-15米。洞里有石锺乳,石柱,看来本层溶洞的生成是较一、二层为早,除个别洞有些堆积外,主洞口已和下层溶洞相通联,状似三层楼房。在各层堆积中皆有化石保存。尤以第二层最为丰富。人类头骨化石发现于该溶洞北旁的一条东西向的裂隙中,位置是从口入(A点)向西行4米,由隙顶向下4.1米的地方(见后文图3)。裂隙已变成深沟,全长63米,宽1-2米,由底至顶高约10米,堆积呈东西倾斜。

  第二层溶洞堆积,皆有黄褐色粘土,划分层次是比较困难的,今据化石含藏于堆积上部一米厚的堆积层;我们叫这一米厚的堆积为上部堆积层,以下的叫下部堆积层。

  下部堆积层厚约2米,从断面看,一些水冲痕迹仍可辩出,因为洞底较洞口地势低,水从外面带泥冲入洞内和洞内的存土混合而成。动物群无疑是在洞内下层堆积以后才进入洞内活动的。 

  三、人类化石简单说明

  人类头骨在发现时虽已遭到人为破坏,若干部位残缺,但从总的说来尚算完整。采集到的标本有:部分顶骨及枕骨,额骨及鼻骨一块,但可以互相粘结起来,现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修复后,并成一个头骨的上部。

  从头骨的表面观察,它的原始性还很明显,一般特征是: 

  前额比周口店山顶洞人或资阳人显着低平,而高于“中国猿人”。从前额向后逐渐倾斜。从右边碟骨和颞骨的结构弧度看,两耳孔稍上处可能是头骨最宽的地方。眉脊粗壮而向前突出,且左右互相连续,眉脊稍向后收缩,不比中国猿人那样平突。头骨的厚度7.5毫米左右,小于中国猿人,但比现代人厚。

  根据上述特征与其动物群共存情况,我们初步推测马坝人类化石应该是第四纪更新世中期的人类,可能在猿人阶段的晚期与古人阶段的早期之间。至于头骨的性别、年龄、种族及有关情况,需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共存的动物群

  到现在为止,采集到的化石种属计有:肉食类5种、奇蹄类2种、偶蹄类4种、啮齿类3种、长鼻类3种、和其他类的2类,共19种。

  采集到的标本,絶大部分是牙齿化石,骨骼较少,且多已破碎,很难辨别其名称。已采集到的化石以偶蹄类的野猪、牛和鹿为最多,肉食类的虎、熊和奇蹄类的貘等次之,啮齿类则较少。化石的颜色一般是乳白和浅黄褐色,化石程度一般较深。

  这一批化石,絶大部分是出自第二层溶洞的堆积,它们的生存应是同一个时期。以我国一般的古生物生存年代来说,即属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晚期。但在华南地区来说,发现化石不多,亦未作过系统的研究。故其生存年代问题尚待今后论断,现仅将其采集标本名称列下:

  1.食肉类:鬣狗臼齿4枚;熊臼齿4枚;熊猫臼齿13枚;虎臼齿2枚;犬齿2孜;头骨一部分;獾臼齿一枚。

  另一些是破碎牙骨片,不辨其名,40枚。

  2.奇蹄类:貘臼齿2枚,上颚骨一部分,附牙齿一颗;犀牛牙齿7枚。

  3.偶蹄类:野猪牙齿103枚(犬齿13枚,门齿9枚,第三臼齿34枚,臼齿36枚,前臼齿21枚),上颚骨一部分。鹿牙齿117枚,角骨一个,耳骨10个。羊牙齿4枚,牙床一部分,附牙齿5枚,头骨一部分。牛牙齿63枚(计门齿2枚,臼齿6l枚),牛角一个。

  4.啮齿类:豪猪牙齿20枚(计门齿11枚,臼齿9枚)。鼠牙床一部分。兔牙床一部分。

  5.长鼻类:剑齿象牙齿7枚(不完整)。纳犸象牙齿13枚。

  其次有脊椎骨三个,象门牙9个,骨骼一部分和龟、蜗牛等。

  (原载《古脊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1卷第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