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



  吴汝康 彭如策(吴汝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彭如策,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对马坝人头骨化石作一较详细的描述。结果认为:①马坝人头骨属于中年的男性个体。②马坝人头骨的眉脊粗壮介于猿人与尼人之间。③马坝人的眼眶约呈圆弧形,与一般的尼人相似。④马坝人的鼻骨和猿人相似。⑤顶骨在前囱点处的厚度为7.0毫米,小于中国猿人而与尼人相似。⑥额窦远较中国猿人和格罗人为大。⑦额骨和顶骨的弦弧指数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⑧颅骨高指数、前囱位指数、前囱角与额角多在尼人范围之内。⑨马坝人的地质年代,据共生动物群判断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据上所述马坝人可能属于早期的古人类型。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kull fossil of the Maba Man. The results are: ①the skull of the Maba Man belonged to a middle-aged male. ②the stockiness of the Maba Man's supraorbital ridge lies between ape-men and neandertal men.  ③the orbits of the Maba Man are approximately a circular-arc,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regular neandertal men. ④the nasal bone of the Maba Ma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pe-man. ⑤thickness of the parietal bone at bregma is 7.0mm, which is thinner than that of the Sinanthropus, while similar to that of neandertal men. ⑥the fontal sinus is much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Sinanthropus or the Negroid. ⑦the sheer indexes of the frontal bone and the parietal bone lie between the Sinanthropus and human.  ⑧the indexes of cranial height, bregma, bregma angle and frontal angle mostly lie in the scope of neandertal men. ⑨the geological age of the Maba man could date back to the 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or the early stage of Late Pleistocene, according to the symbiotic fauna. As stated above, the Maba Man could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early stage of ancient-human type. 

  

  1958年6月,广东韶关(原曲江县)马坝农民挖掘当地狮子山石灰岩洞穴中的堆积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发现经过和对人类化石以及动物化石的初步观察,广东省博物馆和粱剑韬、李见贤已先后有文章发表。

  狮子山位于韶关市马坝乡西南约1.5公厘处,为由石炭纪石灰岩的两个孤峰(狮头峰和狮尾峰)组成,狮头峰内有三层溶洞,人类化石和大部分的动物化石都发现于第二层溶洞的堆积中。动物化石计有食肉类的鬣狗、熊、熊猫、虎;奇蹄类的獏和犀牛;偶蹄类的野猪、鹿、牛、羊;啮齿类的箭猪;长鼻类的剑齿象和纳犸象等。据广东省博物馆报告,其地层时代可能是更新世中期的晚期。

  本文拟将人类头骨化石作一较详细的描述。

  一、人类头骨化石的描述

  人类头骨化石保存的仅有颅顶盖部分,虽然已破成数块,但仍可粘接起来,计有额骨和部分顶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保存。

  头骨的石化程度相当大,呈浅的灰黄色,杂有黑色斑块。

  头顶的骨缝大部已经愈合,矢状缝仅有前端一小段尚可辨认,冠状缝大部仍可辨别,虽然极不明显。如以现代人骨缝愈合的年龄为标准,则为中年以上的个体,但化石人类骨缝的愈合远较现代人为早。头骨上肌肉附着的骨脊不很明显,但头骨表面较为粗涩,头骨的容积甚大,可能是男性的头骨。 

  因此,马坝人头骨可能是属于中年的男性个体。

  从顶面观察,头骨呈卵圆形。颞线不明显。头顶的外表此较粗涩,无论在左侧或右侧,都没有顶骨孔。

  从侧面观察,头骨的高度远大于中国猿人,也比爪哇发现的梭罗人为高。在中国猿人中,额骨鳞部中央有一宽广的额隆起,几垂直而下,与眉脊的眉间部之间有一明显的沟相隔。而马坝人则与梭罗人相似,虽有一较不明显的额隆起,但向下便与眉脊的眉间部连续。

  从头骨侧面,可见马坝人的眉间是最向前突出的标志。

  额骨右侧的颧突保存,可见其由眉脊的外侧下延而与颧骨的粗厚的额蝶突相续。右侧眉脊的外上角向后与不甚明显的颞线相续。颞线呈广阔的弧形,约与颅顶盖的外廓相平行。

  从头骨右侧,可见的骨缝有鼻额缝、额上颔缝和额泪缝。冠状缝无论从右侧或左侧观察,仅有上端的一小部分可以辨认。

  从头骨前面观察,马坝人头骨的最宽处约在乳突上脊稍上处,与一般尼安德特人相似,而不如中国猿人的低下,颅顶盖的外形也与尼人相似而不同于猿人。颅顶正中有类似矢状脊的结构,但远不如中国猿人为明显。

  前面观最突出的结构是眉脊,几在前额的基部形成一连续的横条,仅在眉间部分稍向下陷,也就是在眉间区有很明显的眉脊眉间部或鼻上部以连接两侧的眉脊眶上部。

  眉脊粗厚,向前和向两侧突起。眉脊在上方逐渐与额骨鳞部相横,其间有一浅沟相隔,但该沟远不如中国猿人的为明显。眉脊在内侧端最厚,与拉沙贝尔尼人等相似,而在中国猿人和梭罗人中,则大多是在中部或外侧端最厚。

  魏敦瑞指出,如从顶面观察,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眉脊前缘约成一直线,梭罗人也基本上是如此,仅在两外侧端稍向后弯。在尼安德特类型的人中,则成一明显前突的弧,两外侧端明显后弯。马坝人眉脊前缘的轮廓不同于猿人,较梭罗人稍向前突,两外侧端也稍向后弯,但又比一般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为直,介于猿人与尼人之间。 

  右眶缘大部保存,约呈圆弧形,与一般尼人相似,而与中国猿人和梭罗人不同,他们的眼眶约呈长方形,上缘较为平直,在眶上缘的内侧端,中国猿人、梭罗人等都有明显的额切迹,而马坝人则与一般的尼人,如拉沙贝尔尼人等相似,没有额切迹。

  马坝人右眼眶的眶宽(mf-ek)为44.3毫米,眶高39毫米,眶指数88.0,属高眶型。中国猿人的眶宽为44毫米,眶高36毫米,眶指数81.9;现代各人种眶指数的变异范围为73.9-93.2。

  马坝人的眶间宽(mf-mf)为20.8毫米,较现代人为大,在中国猿人中,眶间宽也较大。马坝人由鼻粱至眶间宽的高为5.8毫米,因此其上颔额点指数=×100=27.9。较现代人为小。

  马坝人也和梭罗人一样,没有明显的泪囊窝。

  鼻骨大部保存,在鼻骨与额骨之间有一明显的低凹处。

  使额骨与鼻骨、上颔骨和泪骨分隔的全部骨缝,也和在中国猿人、梭罗人、罗迪西亚人等相似,约位于同一水平,而欧洲发现的尼安德特类型人类的鼻额缝,则多上凸而成拱形。

  鼻根点和鼻额缝都很明显。由眉间点到鼻根点的距离为13毫米,该距离在梭罗人较大,平均为17毫米,而中国猿人的距离则比梭罗人短1/4—1/3。

  鼻根最小宽为13.3毫米,高4.3毫米,指数32.3。中国猿人的鼻根最小宽为17.0毫米,拉沙贝尔尼人为14.0毫米,现代各人种一般都在10毫米以下。鼻梁的侧面观稍呈凹形。

  由于眉脊的明显向两侧突出,形成了眶后明显的收缩部,也使其后的颞窝显得很深。

  眉脊的内侧端前方因被箭猪咬去而使两侧的额窦暴露。两侧的额窦都很大,中间有一厚的骨壁相隔。

  马坝人的额窦远较中国猿人和梭罗人为大,不只是像中国猿人等仅限于眉脊的眉间部,幷且更向外侧延展到眉脊的眶上部。

  右侧的额窦宽26毫米,长(前后径)16毫米,最大高24毫米。左侧的宽21毫米,长10毫米,最大高24毫米。

  顶骨在前囟点(bregma)处的厚度马坝人为7.0毫米,梭罗人平均为9.4毫米,中国猿人平均为16.4毫米。

  马坝人额骨矢状缘的弦长115.6毫米,弧长134.0毫米,弦弧指数为86.3。中国猿人为89.9,现代人为85.7,马坝人介于两者之间。

  马坝人顶骨弦长107毫米,弧长114毫米,弦弧指数为93.9;中国猿人的指数为94.3,现代人为89.7。马坝人也介于两者之间。

  我们根据马坝人保存的部分头骨材料,试作了头骨的复原(附图1)。

  根据复原头骨作了正中矢状切面外廓图。



  由表l所列的数值,可见马坝人的颅盖高指数等都在尼安德特人的范围内。

  马坝人头骨前囟点的位置远较现代人为后。在现代人头骨上,前囟点约在头骨正中矢状弧的前三分之一处,而在马坝人头骨矢状弧长357毫米,额弧长134毫米,较三分之一大15毫米之多。在若干尼安德特人中,前囟点的位置也较现代人为稍后,而中国猿人的前囟点则在更后的位置。

  在复原头骨的正中矢状切面外廓图上,枕弦长87.2毫米,枕弧长109.0毫米,枕骨弦弧指数为79.9。中国猿人的这个指数平均为72.1,而现代人平均82.8,马坝人的介于两者之间,在尼安德特人的变异范围之内。

  从颅骨内面观察,顶骨鳞部的脑面有明显的额脊,但和现代人的情形不同,并不分歧为两叉以容纳矢状窦。

  额骨内面脑膜中动脉的压迹明晰,但由于头骨保存的仅有颅顶盖部分,因而只能见到动脉末端的压迹。似乎脑膜中动脉的前枝不如后枝为大。

  二、结语

  1.马坝人头骨属于中年的男性个体。

  2.马坝人头骨的眉脊粗壮而明显突出,几形成一连续的横条,但向上与额骨鳞部相续,其间仅有浅沟相隔。眉脊在内侧端最厚,也与猿人不同。从顶面观察,马坝人头骨眉脊前缘的轮廓不同于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约成一直线,两外侧端也稍向后弯,但又比一般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为直,介于猿人与尼人之间,与爪哇发现的梭罗人较为相近。眉脊之后的额骨部分,明显收缩,类似猿人。

  3.马坝人的眼眶约呈圆弧形,与一般的尼人相似,而与猿人的平直眶缘不同。在眶上缘的内侧缘没有额切迹,这点也不同于猿人而与尼人相似。

  4.马坝人的鼻骨,也和猿人及尼人相似,远比现代人为宽阔。鼻额缝则与中国猿人、梭罗人、罗迪西亚人等相似,约位于同一水平,而欧洲发现的典型尼人的鼻额缝则多上凸而成拱形。

  5.顶骨在前囟点处的厚度为7.0毫米,小于中国猿人和梭罗人,而与尼人相似。前囱点的位置也远较现代人为后。

  6.额窦远较中国猿人和梭罗人为大,不仅限于眉脊的眉间部,且更向外侧延展到眉脊的眶上部。

  7.马坝人额骨和顶骨的弦弧指数都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8.根据复原头骨所作的正中矢状切面外廓图上所得的颅盖高指数,前囟位指数,前囟角与额角多在尼安德特人的范围之内。

  9.马坝人的地质时代,由共生的动物群判断,可能是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确定的时代有待于对江南动物群作进一步的研究。

  10.从马坝人头骨的特征判断,它可能是早期的古人类型。

  11.马坝人头骨化石是在华南地区第一次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  过去我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大多在华北地区,如中国猿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都在华北,解放后才在华南地区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如湖北的长阳人化石,四川的资阳人化石,广西来宾的麒麟山人化石和柳江人化石等,但其年代远不如马埙人类化石为古老,它是我国除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以外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个发现显示远在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不仅在我国华北有人类居住,在华南也已有原始人类在生活着,扩大了我们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马坝人化石是早期的古人化石,这在我国古人类学上至今还是一个空白点,因而马坝人化石是我们瞭解从猿人演变到古人的重要环节。

  

  (原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4期)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博物馆:1959。广东马坝人类及其他动物化石地点调查简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卷第2期,94-96页。

  2.梁剑韬、李见贤:1959。马坝人发现地点的调查及人类头骨化石的初步观察。中山大学学报,第l、2期合刊,136-146页。

  3.吴汝康:1957。四川资阳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第1号,资阳人,13—28页。

  4.吴汝康:1959。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l卷第3期,97-104页。

  5. Boule,M.:1911.1’Homme de la Chapelle-aux-Saints.Ann.Paleont.,6:111一172.

  6.Kroeber,A.1.:1948.Anthropology.Harcourt,Brace&C0.,New York.

  7.Martin,Rudolf:1928.1ehrbuch der AnthropoIogie.2nd edition,lena.

  8.  Weidenreich,F.:1943.The Skull of Sinantfiropus pekinensis.Palaeont.Sinica,New Ser.D.N0.10.

  9.Weidenreich,F.:1951.Morphology of Soio Man.Anthrop.Papers,Amer.Mus.Nat.Hist.。43:Part 3,205-290.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