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坝人在人类进化中的位置



  吴新智(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文摘要】本人在研究了马坝人化石材料后认为,马坝人是我国古人类一脉相承的进化链条上的一环,可能是我国早期智人中较晚的类型。他保留有中国古人类的一些共同特征,与欧洲的古人类形态上有较明显的不同,同时还有个别特征使人认为存在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Abstract:After the study on the Maba Man fossil,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aba Man is one link in the evolutional chain of ancient humans with the same origin in China, and he could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later type of Early Homo Sapiens in China. He shares some common features with the ancient men in China, while in morphology he has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 the ancient men in Europe. Simultaneously, there exist some features which indicate a possibility of gene exchange with the European ancient men.

  

  马坝人虽然只保存了一块不完整的颅盖和部分面骨,但在被发现的当时却很引人注目,因为那时我国虽已发现了丰富的北京猿人化石,还有属于晚期智人的山顶洞人和资阳人的头骨及体骨化石,而属于早期智人的人体遗物只有山西襄汾丁村的三枚牙齿和湖北长阳下钟家湾的一块残破上颌骨。因此,人们对东亚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这一阶段的瞭解实在是太少了。

  1958年6月,广东韶关马坝农民在挖掘狮子岩一个石灰岩洞穴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马坝人的残破头盖骨和许多动物化石。这个人类头骨残块与北京猿人有着显着的差异,从形态学角度看肯定比北京猿人为晚,而较山顶洞人早,与在同年9月中旬发现的柳江人比较也早。当时一般认为与其伴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于更新世中期,即比欧洲的典型尼安德特人为早,因此吴汝康判断马坝人属于“早期古人类型”(吴汝康等1959)。

  近年来古人类学界一般将“古人”改称早期智人。马坝人作为早期智人的一员,现在看来仍无疑问。但他与中国及其他地区早期智人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其他早期智人的时代先后,则是颇费斟酌的问题。没有发现与马坝人共存的文化遗物,所以不能从这方面的证据来论证马坝人与其他早期智人的关系。我们只能根据形态特征来探讨这些问题。

  在形态上,马坝标本与山西襄汾丁村的牙齿、顶骨。湖北长阳的上颌骨、牙齿,贵州桐梓岩灰洞和周口店新洞的牙齿都无法直接对比,只能与陕西大荔的头骨和山西河北邻区的许家窑的顶骨直接相比(Wu et Wu 1985)。辽宁营口金牛山1984年发现的入骨化石从头骨总的形态上看也很可能属于早期智人,但由于迄今未见关于其形态研究的报告,因此本文无法涉及形态细节。

  作者按照马坝的尚保存的部分颅盖的矢状和冠状方向上的弧线的自然延伸趋势将其整个颅穹作了复原。在此颅穹上测得其头长和头宽分别为197和152毫米。大荔头骨的颅长和颅宽分别为207和149毫米(吴新智1981年)。颅长×颅宽的积对确定颅容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大荔和马坝的这一数值分别是30843和29944。大荔只比马坝多出大约l/34。考虑到大荔头骨比马坝头骨厚得多这一因素,由颅长,颅宽等参数计算出的马坝人颅容量很可能比大荔人稍大。这一差别可能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或地区差异,也可能由于个体间的差异。

  根据上述的复原颅穹测算的马坝人颅指数为77.2,即其头型比大荔人(72.0)为短宽。作者在此愿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北方的晚期智人(山顶洞三具头骨)的颅指数是69.4—71.29与大荔人相近。华南晚期智人的头型较短宽,柳江人和资阳人的颅指数分别是75.1和77.4。这一状况也许提示,华北和华南古代人类的头型在早期智人阶段就发生了分化,而且这一分化的后果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也许大荔和马坝头型之间的差异不是由于地理的因素而是由于时代的变化。这有待对更多材料的深人研究。

  马坝头骨比大荔头骨薄,其厚度较近许家窑人的下限,具体数据见下表。

  


  马坝人的眉脊厚度比大荔人的薄得多。以眉脊中部为例,大荔人和马坝人分别为19和11毫米。 

  从马坝人保存的额鳞可以看出有微弱的矢状脊,其位置与大荔人的相仿,但其发达程度逊于后者。北京猿人的矢状脊又粗又长。矢状脊是一种原始性的特征。

  以上三项特征表示马坝人的粗壮度弱于大荔人,也很可能弱于许家窑人。这些差别可能由于地区差异,更可能提示时代上的变化。

  马坝头骨的额骨鳞部的下段缺失了左侧小部,可以根据右侧保存完好的部分按对称原则进行复原。在复原的模型上测得额骨最狭处的横径为100毫米,两侧眉脊最向外侧突出处之间的距离为122毫米,两者构成的眶后缩狭指数为82.0。大荔头骨的这一指数为85.1。直立人这一指数较小,现代人则较大,因此似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此指数由小变大,但有例外,如和县猿人的这一指数较大荔人为大。

  马坝人的眶上沟较大荔人为深,介于北京猿人与大荔人之间。眶上沟深度情况复杂。现代人一般缺乏此沟,爪哇猿人时代较北京猿人早,眶上沟却较浅。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的眶上沟与马坝人的颇相似。对马坝人眶上沟形态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它提示马坝人与尼人处于大体相近的时代。 

  马坝人额骨正中矢状弧和顶骨两缘的弦、弧和弦弧指数可以分别与大荔人和许家窑人的相应标本作比较,具体数据列于表二。


  马坝人的额骨正中矢状弦长、弧长与弦弧指数均与大荔人相近。他们的弦弧指数比晚期智人小.比北京猿人也小。额骨扁塌使此指数较大,眉间区向前突起使此指数变小。马坝人的额骨较北京猿人膨隆,眉间区也比较向前突,因此这一指数比现代人和北京猿人都小。马坝人的顶骨矢状缘曲度与大荔人、许家窑人、北京猿人皆相仿,比中国的晚期化石智人稍弱,表明马坝人的颅顶比后者为平扁而与前三者相近。马坝人顶骨的冠状缘的尺寸与大荔人相近,比许家窑人短得多,而曲度则比此二者均弱。

  以上从形态角度来衡量,马坝人在粗壮度、颅容量和眶上沟深度方面可能比大荔人进步,在眶后缩狭程度上又似比大荔人为原始,除顶骨冠状缘外,与大荔及许家窑人没有很大区别。

  1986年,原思训等发表了包括马坝人伴生动物在内的一系列铀系法年龄数据(原思训等1986),他们据以测定年龄的标本是采自各个地点被认为与人类化石共存的动物化石。有关数据列于表三。

  

  因此从铀系法年龄看马坝人似是我国早期智人时代中较晚者,这一判断与其形态表现似乎也是符合的。

  以下将讨论马坝人在横向上,即从地理的角度看与其他早期智人的关系。

  1975年,美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威廉·豪厄尔斯(W·Howells)来中国访问并观察了马坝人的化石。1977年他着文发表了对这一化石的见解。他写道,“在看了真化石以后,它在形态上与尼安德特人(狭义的)的相似也许就更加显着了”。“如果1950年发现于欧洲,此头骨会被称做‘典型’尼人”。同时他也指出了马坝人有与尼人不同的特征  (Howells 1977)根据我们的研究,马坝人应属于一种与尼人不同的地区性人种。有比较重要的特征可以将其与尼人分开而归人中国古人类的进化系列。

  马坝人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较尼人更甚地朝向前方,而尼人则较甚地朝向外侧。马坝人这一结构的特征与大荔人相近。马坝人的鼻骨侧面角度较大,与大荔人相近,而西欧典型尼人则此角度较小,亦即后者的骨性鼻梁下段较向前突。如将眉间点额颧眶点之间联一直线,再将此线投影到法兰克福平面上,由此所得的直线在马坝人比尼人的较近冠状面,亦即尼人的这条直线由内侧向外侧延伸的方向较马坝人更多地指向后方。如果只观察眉脊的外侧半,则这种差别更加显着。以上三项特征共同反映了一个现象,即马坝人的面部较尼人更加扁平。

  马坝头骨的额鼻缝和额上颌缝合成一条大约水平的浅弧,这是与北京猿人、大荔人一致,而与尼人不同的特征。再者,中国的晚期智人也大致如此(Wu et Zhang 1985)。

  上述几项特征也是从北京猿人到中国晚期智人这条进化线上所有人类化石共同特征组合的一部分。马坝人具有这些性质,说明他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线上的一员(吴新智等1978)。

  马坝人的两侧鼻骨的内侧部分合成一条细长的隆起的脊。此脊未见于西欧的尼人。却可见于大荔人和山顶洞人101号男性头骨。附带提一下,此脊亦见于菲律宾巴拉望岛的塔邦洞出土的两万余年前的人类鼻骨,这可能暗示中国与东南亚海岛中的古人类之间有过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作者复原出的颅穹显示,马坝头骨最宽处的位置在中部稍后处,与大荔人相近,而尼人的最宽处的位置则偏于后方。

  上二项特征进一步增加马坝人属于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链条上的一环,而且与尼人之间有地区差别这一论断的证据。

  但是马坝人还有与大荔人不同,而与尼人相近的特征。

  马坝人的眉脊厚度与典型尼人为接近,其形状也是内侧部虽稍增厚,却与外侧部相差不大,即从内侧部到外侧部,眉脊厚度的变化较为均匀。这两种表现都与尼人相似,而与大荔人不同。大荔头骨的眉脊中部特别厚,因此眉脊上缘呈人字形,而马坝人与尼人的眉脊上缘却呈与其下缘大致平行的弧形。但是我们还注意到,非洲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和欧洲希腊的佩特拉朗纳人的眉脊都较厚,而且上缘接近人字形,不呈弧形。一般认为这两个头骨的时代较尼人为早,后者还可能是尼人的祖先类型。作者认为,对眉脊的上述异同情况合理的解释可能是:从大荔的眉脊到马坝的眉脊表明一种发展趋势,而且在欧洲的大致同一的时间区段中眉脊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趋势。因此马坝人眉脊形态与尼人接近不一定说明他在人种上与尼人的关系比较与大荔人的关系更加接近。 
 
  马坝人的右侧眼眶的边缘除下缘小段外均保存,据之复原出的眼眶是较高的,与大荔人不同,而与尼人相近。

  马坝人的右侧眼眶的外侧缘及外下缘尚保存而且显示是有鋭棱的,不圆钝的。这是与中国的许多古人类化石不同的,而与尼人类型较相似。

  马坝人的眶间宽比大荔人狭得多,与尼人较相近。

  上述三项特征的意义目前还难于解释清楚,但似乎可以考虑是否由于中国和欧洲两地区之间人群基因交流所致。

  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可以对马坝人在人类进化中的位置概括如下:马坝人是我国古人类一脉相承的进化链条上的一环,可能是我国早期智人中较晚的类型。他保留有中国古人类的一些共同特征,与欧洲的古人类形态上有较明显的不同,同时还有个别特征使人联想到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原载《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

  

  参考文献:

  1.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4期。

  2.吴茂霖: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年3期。

  3.吴新智: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个完好头骨,《中国科学》1981年2期。

  4.吴新智、张银运:中国古人类综合研究,《中国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

  5.原思训等:华南若干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人类学学报》1986年2期。

  6.Howells,W.W.,1 977:Hominid Fossils.In:Howells WW and Tsuchitani PJ ed.Palaeoanthrop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Washington DC.

  7. Wu Xinzhi and Wu Maolin.1985:Early Homo sapiens in China.In:WU RK and Olsen JW ed. PaI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P 91—106. Academic Press,Inc Orlando.

  8. Wu Xinzhi and Zhang Zhengbiao,1985:Hom6 sapiens remains from late Palaeolithic and Neolithic China.Ibid.PP 107-133.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