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新发现的人类化石



  宋方义 张镇洪 黄志高(宋方义,广东省博物馆;张镇洪,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黄志高,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的是我们近年来在狮子岩洞穴里新发现的人牙化石,它们是:一块带M3的下颌骨左侧部化石(野外编号:PA104),发现于从出土马坝人头骨那条裂隙中搬到飞鼠洞口的堆积物中,还有于1985年6月由民工清理银岩的堆积物时发现的两颗臼齿。1984年7月发现与较出土马坝人头骨的层位约低2米的水洞堆积物中的三颗上臼齿。最后一颗人牙化石则发现于大口岩的堆积物中。这批人牙化石由于产出层位不同,所以不可能属于同一年代。但均可能属于马坝人的后裔,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马坝人的演化以及该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human tooth fossils on which we have been studying in recent years. They were newly discovered in a cave of the Lion Rock. The fossils are: a fossil of the left side mandible with M3(field number PA104), which was discovered in the deposits moved to the Feishu Cave from the fracture where the Maba Man skull was unearthed. Two molars were discovered in June 1985 by civilian workers when cleaning the deposits on Silver Rock. Three upper molars were discovered in July 1984 in the Water Cave deposits which is about 2 meters lower than the stratigraphic horizon where the Maba Man skull was unearthed. The final human tooth 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the deposits on Dakou Rock. These human tooth fossils were unearthed from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horizons, therefore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hat they were from the same horizon. However,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all the fossils came from the descendents of the Maba Man. Discovery of these fossils provides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e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Maba Man, as well as the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ultures in this region.

  

  一、前言

  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发现于曲江马坝狮子岩第二层洞穴里的一条大隙裂中。其出土层位距堆积层表面仅1米余,属于该洞穴的第二层堆积。

  本文研究的人类化石则是近些年来在狮子岩洞里新发现的人类化石,其出土时间及层位各异。其中,一块带M3(前端已残)的下颌骨左侧部(野外编号:PA104)是从出土马坝人头盖骨那条裂隙中搬到狮头山飞鼠洞口的堆积物中清理出来的。六颗上臼齿中有两颗是1985年6月由民工清理银岩的堆积物时发现的,银岩是紧接出土马坝人头盖骨那条大裂隙西边的一个较大的洞穴。另有三颗上臼齿系1984年7月发现于较出土马坝人头盖骨的层位约低2米的水洞堆积物中,此洞穴与出土马坝人头盖骨的那条大裂隙相连接,只是部位较低;由于现在有地下水从其底部渗出,故称此洞为水洞。还有一颗人牙化石则发现于大口岩的堆积物中。这些人类化石并非与马坝人头骨化石出在同一裂隙,产出层位亦不相同,因此,这些人类化石与马坝人化石很可能并非属于同一时代,他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的马坝人的后裔。这些人类化石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马坝人的演化以及该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现将初步的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二、地层概述

  所有人类化石出土的地层堆积,发现于大口岩的一颗右M1出土于较低的层位,发现于水洞和银岩的五颗人牙化石更大的可能是出土于第二层溶洞中的第一层堆积物之中。连有M3的下颌骨左侧部出土于第二层堆积物之中,它的具体层位很可能属于第二堆积层的上部,我们从其本身附着的粘土颗粒以及整个下颌骨的比较进步的形态结构分析,不会与马坝人头盖骨出于同一层位。而出于较晚的地层中。标本缝隙中保留的稍偏褐黄色的亚粘土也支持这种判断。 

  据我们的观察,第二层洞穴中的堆积物可以分为三层:上层为胶结程度不高的粘土层,浅褐红色,内含少量结核,厚度0.3-0.5米,个别地方稍薄或稍厚;中层为胶结程度较高的亚粘土层,含砂量较少,颜色偏浅褐黄,颗粒较粗,分选不好,厚度0.8-1.2米不等,富含化石;下层为含砂砾石的粘土层含粘土量较多,最厚处可达4米左石,未发现化石。

  由此可见,上述人牙化石均出自第二层洞穴堆积物的中、上部是肯定无疑的。可惜的是,这些人牙化石是由开发狮子岩的民工在清理堆积物时发现的,由于不是由考古发掘人员直接从堆积物中发现的,当时没有及时准确地测量,所以我们只知道其出土层次而不知其准确的出土部位(图一)。 

  三、人类化石的描述与讨论

  在分别进行描述和讨论之前,先将各牙齿的测量结果列于下表(上第一和第二臼齿齿冠测量比较表)。

  (一)水洞出土的三颗牙齿(野外编号:SZl、SZ2、SZ3)

  SZ1为一颗右M1。齿根均被啮齿类动物咬断,但根柱尚存,三根的牙髓管孔仍可见,可清楚辨明舌根及两颊根的位置。齿冠咬合面呈斜四方形。牙冠长10.5毫米、宽11.0毫米,牙冠远、近中径8.6毫米,颊舌径11.0毫米;近中颊侧角及远中舌侧角为鋭角,远中颊侧角及远中舌侧角为钝角。前尖、后尖、原尖、次尖以及中尖窝、中央点隙、斜脊、颊沟、近中沟、远中舌沟皆清楚可见。无卡氏尖。近中面接触区在中1/3近咬合缘,远中面接触区在舌1/3与中1/3交界处,离咬合沿较远。原尖稍发育,但前尖、后尖和次尖均不缩小退化。因而原尖与前尖之间的分界线稍移颊侧,基本上还在齿冠中线。齿冠的颊面中部有一垂直沟延至咬合面,舌面中部也有一沟斜向延至咬合面,这种情况和贵州桐梓所发现的那颗左M1非常相似。齿带存在,尤以舌侧基部明显。齿冠咬合面纹饰简单。

  从齿冠咬合面的磨耗程度属I到Ⅱ级来看,该牙属主的年龄为25—30岁左右。可能是男性。由于次尖发育良好,可能属第一臼齿。 

  SZ2是一颗右M1。齿根保存,且相当粗壮,只是远侧颊根被截断,只留下根柱部分,但舌根不仅粗壮而且与颊枝分离的跨度大,直向外伸,除尾端稍弯曲外,其余均直,这明显不同于现代人。齿冠咬合面呈斜方形。齿冠磨损较严重,前、后、原、次尖均已磨平,暴露出齿质点,斜脊亦已磨平。无卡氏尖。整个牙齿较为粗壮,从各齿质点可以看到各尖均为发育,前、后、次各尖无缩小退化的迹象。从齿冠侧面观察,在颊面中部有一垂直较深的直沟延至咬合面,舌侧则不明显。

  根据其磨耗程度属Ⅲ一Ⅳ级,估计属主的年龄大约40-45岁,可能为男性。

  SZ3是颗右M2。齿根均保存,只是舌侧根末端已断。牙根一般并不十分粗壮,但舌根与颊根分离的跨度相当大,幷且直而不弯。齿冠咬合面为一椭圆形,长轴是颊舌向。齿冠各齿尖和各齿脊均已磨平,露出齿质点。从齿质点可以发现,次尖不发育,原尖相当大。近中接触区在颊1/2与中l/3交界处咬合缘。远中接触区在中l/3远中面中部。从齿质点和残留的纹脊来看,该牙的齿冠面纹饰较为简单。由于次尖很不发育,所以该牙很可能属于M2。

  据齿冠咬合面磨耗程度属Ⅲ级。估计属主的年龄大约为36—40岁。性别可能为女性。

  (二)银岩底层出土的两颗牙齿(野外编号SY1、SY2)

  两颗牙齿均为左上臼齿。但石化程度有异,SY1石化程度较高,SY2较低,可能由于处在同一层位中的上、下部之故。

  SYl为一颗左M1。该牙较粗壮。牙冠长10.3毫米,宽11.2毫米。牙颈近、远中径8.4毫米,颊舌径111.0毫米。有三齿根,但舌根与颊根分开较远。齿根粗壮,舌根直而向外伸。颊侧近、远中两根的根尖已断。齿冠咬合面呈斜四方形,前、后、原、次各尖及斜脊、中央窝、中央点隙、颊沟、近中沟、远中舌沟等结构均清楚;远近接触区可见。与SZl一样,在齿冠的颊面中部有一垂直沟延至咬合面,舌面中部也有一沟斜向延伸至咬合面。在舌面基部齿带稍明显,但在颊面基部则仅留齿带痕迹。咬合面各尖均发育,前、后、次尖没有退化的迹象,这是较原始的特征;咬合面上的纹饰较复杂,近颊副沟和横沟也均存在。

  齿冠咬合面磨耗程度属I级。牙齿属主的年龄为20—22岁左右,性别可能是男性。

  SY2为一颗左M2。该牙比SYl较纤细,石化程度也较低,齿根保存,分叉较聚合,而且齿根末端膨大呈瘤状,是否属于病态则难于确定。整个牙齿较小。齿冠咬合面呈斜四方形、前、后、原、次尖及中央点隙,颊沟、近中沟皆清楚。原尖明显发育,后尖明显缩小,次尖更小、斜脊有远中沟横过。近、远中接触清楚。齿带不发育。这些特征更接近于现代人。 

  根据咬合面磨耗程度属I级。属主年龄大约为20岁左右,性别可能为女性。

  (三)大口岩出土的一颗牙齿(野外编号:SDl)

  牙齿为一颗左M1。保存三个齿根,但根尖皆断。近中颊根有被啮齿类动物啃咬过的痕迹,但仍可看出其粗壮之态,舌根直而且与两颊根分叉明显。

  齿冠咬合面呈斜四方形、前、后、原、次各尖及斜脊、中央窝、中央点隙、颊沟等结构都清楚可见;卡氏尖也可见,但各尖发育程度相差不很大。齿冠上的纹饰简单。远、近接触区清楚可见。咬合面基部有齿带,但不甚发育。牙齿比较粗壮。

  咬合面磨耗程度属I级。牙齿属主年龄约为22—23岁左右,可能属女性。

  (四)飞鼠洞清理出的人下颌骨左侧部化石(野外编号:PA104)

  标本是从出土马坝人头盖骨那条裂隙中搬到狮头山飞鼠洞口的堆积物中清理出来的,是一块保存着自左侧第一、二下臼齿交接处以后的下颌体和下颌支全部。齿槽中只有一颗M3保存。下颌支除下颌角是完整的之外,喙状突和髁状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M1、M2间下颌体的高度为26.8毫米,厚度为16.5毫米。下颌枝高为56.0毫米,宽为42.0毫米,高宽指数为73.2,与许家窑人(高宽指数为70.7)较为接近,处于许家窑人和海德堡人(高宽指数为75.0)之间。下颌角为128°,可见其年龄不大。从下颌角结构明显内收、有较低的下颌体等特征来看,这件标本很可能属于女性。

  另外,下颌体在第二和第三下臼齿处的齿槽部内侧面明显隆起,这一结构在现代人中不多见。下颌枝的内面翼肌粗隆也相当发育,下颌孔大而且有明显的颌小舌的痕迹。

  该下颌骨附连的M3齿冠相当粗壮,两齿根。尤其近中根也很粗壮,齿冠咬合面似圆形,齿冠长11.6毫米,宽10.7毫米,齿冠咬合面上的前、后、原、次各尖以及颊沟、远中沟、近中沟、舌沟、中央点隙均清楚可见。而且各尖发育良好,次尖比原尖稍小,但并不退化,在原尖颊侧前方似有一小附尖。齿冠基部有不发达的齿带。根据齿冠咬合面磨耗属I级,牙齿属主的年龄约为20岁左右(图版Ⅱ:2)。

  (五)讨论

  从以上的描述、对比可以看出,狮子岩继马坝人头盖骨发现以后陆续发现的六颗人牙化石情况各不相同。水洞出土的三颗牙齿中,SZl和SZ2两颗情况较相似,牙根粗壮,舌根与颊根分隔距离大,舌根直而且向外伸。前、后、次、尖未缩小退化,齿带普遍存在等特征说明它们与现代人的牙齿结构有着较大的区别,与尼人阶段的人类牙齿结构相同。从测量数据比较中,显示出其大小变化均属尼人的变化范围之中。

  可是,SZ3这颗右M2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虽然它的舌根与颊根分离的跨度也相当大,且直而不弯,但牙根并不十分粗壮。齿冠咬合面上各尖发育程度差异较大,次尖不很发育,而原尖则相当大。咬合面上的纹饰十分简单,这些特征都与近代人的牙齿结构十分接近。虽然这些特征也可能受到性别不同和牙齿种类不同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仍反映出它的进步性多于原始性。因此,此牙的属主不可能是很原始的人类。与前两颗牙齿相比,其存在的年代也可能有先后之别,前两颗时代稍早,后者则晚些。

  银岩底层出土的两颗牙齿的情况也有类似的情况。SYl牙齿所反映出来的形态结构特点与上述的SZl和SZ2号两颗牙齿的情况相同,表现出较多的原始特征,因而它与SZl和SZ2很可能属于同一年代的产物。而SY2号这颗左M2的情况则与SZ3号牙齿有共同之处,只是其个体稍大些,而且其牙根下端膨大呈瘤状,很可能是一种病态表现。因此,对此牙归宿问题的确定比较困难。

  大口岩出土的右M1(SDl)的情况与上述SZl、SZ2和SYl三颗牙很相似,而且是这批牙齿中唯一能看见卡氏尖的一颗牙齿,虽然不很典型,但仍清楚可见。由此可见,这颗牙的存在年代理应和上述三颗化石牙的年代相当。 

  综上所述,狮子岩继马坝人头盖骨后发现的六颗人牙化石基本上可分成两个不同时期的产物,SZl、SZ2、SYl和SDl四颗牙齿以划归同一时期的遗物,而SZ3和SY2两颗牙齿则可以划为另外一组,它们存在的年代可能会稍晚一些。从上述的地层岩性以及牙齿化石本身的形态结构综合分析推断,这批牙齿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可能性大,不可能早于马坝人或与马坝人同期。只能较马坝人头盖骨化石晚些。由于与这些人牙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少量的动物化石,其中可辨认出种属的有西藏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还有一些可能是水鹿和麂子的单个牙齿。而这些动物化石均为马坝人伴生动物群中一些常见的种属,虽然不能据此确定它们的准确年代,但至少可以证明这批人牙化石的时代不会晚于晚更新世后一阶段。残左下颌骨左侧部化石的下颌枝高宽指数为73.2,介于许家窑人(70.7)和海德堡人(75.0)之间;其下颌体的齿槽部内侧面明显的向内隆起;下颌枝的内面翼肌粗隆相当发育,下颌孔大而且有明显的颌小舌的痕迹。这些较为原始的形态特征,证明它不大可能是现代人的下颌骨,而应属于较为原始的人类。但是它的下颌角较大,不像直立人那样向外翻,而且下颌枝高而窄等特征表明它的原始程度仅属于智人阶段的范畴,到不了直立人的阶段。从出土地点来看,和马坝人头盖骨出自同一洞穴的堆积物中,但是否出自同一部位则很难确定,目前根据其石化程度的对比和化石标本的结构特征来看,很可能较马坝人头盖骨晚,从标本出土时表面和断口的骨松质窝里所带的堆积物岩性来看,与第二堆积层的岩性接近。所以更加证实以上的判断是可靠的,属于晚期智人的前一阶段的古人类可能性大些。

  四、小结

  1.马坝狮子岩里继马坝人头盖骨发现之后在其相邻各个洞穴中陆续发现的六颗人牙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的差异,基本可分成两组:一组包括水洞出土的SZI、SZ2两颗右M1,银岩中发现的SY1号左M1,大口岩出土的SD1右M1;另一组则包括水洞中发现的SZ3号牙齿和银岩底层发现的SY2号牙齿,它们均为M2,第一组中各颗人牙化石具有较多的原始特征,其时代可能稍早些。第二组中的两颗人牙化石石化程度偏低,具有较多的进步特征,与近代人的牙齿更为接近,其时代比上组的偏晚,但它们仍均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

  2.从飞鼠洞口的堆积物中清理出来的左下颌骨,具有较明显的原始特征,其存在的年代很可能比人牙化石年代早些。根据其石化程度和标本本身的形态特征,以及它所带有的出土层位堆积物的岩性特征,证明它很可能出土于较马坝人头盖骨稍高的地层中,其年代相对晚些,很可能相当于早期智人后一阶段或晚期智人前一阶段时期,而后者的可能性大些。

  3.迄今为止已经出土的狮子岩人类化石表明、狮子岩所在的马坝地区,自马坝人出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约可延续到晚更新世后期),陆续存在着人类活动的踪迹,古人类曾长期在这一地区生存、发展。这些材料的发现,对我们系统研究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及其分布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积累了材料。它们的发现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得到贾兰坡教授、冯家骏教授的指导和大力帮助。广东省博物馆刘谷一同志帮助照相,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原载《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

  

  参考文献:

  1.邱立诚等:广东封开发现的人类牙点化石,《人类学学报》1986年4期。

  2.黄万波等: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年3期。

  3.李有恒等:广西柳江土博出土的人牙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人类学学报》1984年4期。

  4.王令红等: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人类学学报》,1982年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