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坝人头像的复原



  吴新智 赵中义( 吴新智、赵中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坝人头像复原的主要依据,为什么选用了巴勒斯坦的标本——阿木德(Amud)人头骨模型作原型。因为阿木德的头长和头宽分别为206和146毫米,与大荔人相近,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长,而两侧额颧颞点间距和最大面宽分别为120和141毫米,亦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但阿木德有下颌模型,我们以此为原型,稍改狭些,就可以填补了马坝人缺下颌的空白。这样的结果就比较符合实际。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basis on which the head of the Maba Man was reconstructed, as well as the reasons why the Palestinian sample-the Amud skull was selected as the prototype. The reasons are: the length and the width of the Amud skull are respectively 206mm and 146mm, which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Dali Man while slightly narrower and longer than the reconstructed Maba Man skull; its  spacing between both frontal Zygomaticotemporo and the maximum bizygomatic breadth are respectively 120mm and 141mm, which are also slightly narrower than those of the reconstructed Maba Man skull; and the Amud skull has a model of mandible, which was able to fill the blank of the missing mandible of the Maba Man when we selected the Amud skull as the prototype by slightly narrowing it. Therefore the result confirmed more to the reality. 

  

  马坝头骨化石的主要部分是头盖骨,对复原面貌至关紧要的面部骨骼却残留甚少。1976年为配合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中国古人类”,本文第一作者曾与王存义合作将马坝头骨与长阳上颌骨残块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复原像。由于马坝的鼻骨与长阳的上颌骨残块在解剖位置上不能互相衔接,作者在设计该复原像的上面部高度时感到很无把握。1978年和1984年大荔人和营口金牛山人头骨相继出土,本文第二作者又配合吴汝康教授受北京大学委托把破成一百余块的金牛山头骨化石作了复原。他们为此工作多日,对其形态有深刻的印象,感到它的许多形态细节包括面部的高度及扁平度与大荔很相近。为此我们在重新估计马坝人的上面高及安排其颜面中部的扁平度时有了更坚实的根据和自信。总之现在比十年前更有条件塑造马坝人的复原像。因此在马坝人头盖骨发现三十周年即将到来之时,我们着手进行这一工作。

  这件工作的第一步是将残破的马坝人头盖骨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头骨。这个头盖骨的后部、下部和左前部缺失,我们先按对称的原理复原了缺失的左前部,再按保存的颅盖的矢状方向的弧线和冠状方向的弧线的自然走行趋势复原颅盖的其余部分。由此得出的马坝人头长为197毫米、头宽为152毫米,絶对值与大荔人(长和宽分别为207和149毫米)相去不大,但颅指数较大,即马坝人的头形不如大荔人狭长。

  马坝化石的右眼眶缘保存四分之三以上,据之进行复原是可信的。按对称原理,我们复原他的左侧眼眶。在如此复原所得的头骨上测得两侧额颧颞点之间的距离为122毫米,与大荔头骨的同一测项恰相等。两侧颧弓的位置根据复原出的颅穹基部和颜面中部骨骼的位置来确定,结果所得的最大面宽为146毫米,亦与大荔头骨(144毫米)相近。大荔面骨下部被压挤向上导致变形,经复原后测得其颧颌角为125°,与金牛山头骨相近。中国已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的颧颌角为125°-138°(Wu et Zhang 1985)。有一系列证据表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吴新智、张银运  1978),所以应可合理地假定马坝人的颧颌角也是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的马坝人复原头骨的这一角度是126°。

  为复原马坝人的口盖部分,我们先将长阳人上颌残块按对称原理进行复原,发现它与大荔人的复原上颌的尺寸很相近。因此我们以长阳人复原上颌为基础复原马坝人头骨的下面部骨骼。

  迄今尚未发现中国早期智人的下颌骨。北京和蓝田的猿人虽有下颌骨,但时代太早。山顶洞和猫猫洞亦出有下颌骨,但时代又太晚。根据这些标本来重建马坝人的下颌是不合宜的。我们不得不借用外国的材料。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下颌骨中,我们选用了巴勒斯坦的标本,因为与欧洲相比,巴勒斯坦在地理上与中国较为接近。阿木德(Amud)人头骨模型的头长和头宽分别为206和146毫米。与大荔人相近,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长,阿木德模型的两侧额颧颞点间距和最大面宽分别为120和141毫米,亦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我们以阿木德的下颌模型为原型,改得狭些,填补在马坝人下颌的位置。

  做成复原头骨以后接下去便是用胶泥在不同部位加上不同的软组织厚度,各部位所加厚度如下(单位:毫米):

  眉间点(glabella)    7.0

  鼻根点(nasion) 7.0

  鼻尖点(rhinion)    3.0

  鼻棘点(nasospine)    15.0

  人中(philtrum) 12.0

  上门齿点(supradentale) 1 0.0

  颏前(chin)     11.5

  颏下(gnathion)    7.5

  眶上缘中部(middle point of supraorbital margin)    6.0

  额颧颞点(frontomalare temporale)    7.0

  颧点(zygion)    8.0

  马坝人化石未保存梨状孔,所以对其鼻子的塑造较欠根据。我们姑且按大荔头骨塑造马坝人的梨状孔,以此为基础塑造鼻的软组织。口宽以第一前臼齿为界。唇厚按中等处理。

  

  (原载《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

  

  参考文献:

  1.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4期。

  2.吴新智: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个完好头骨,《中国科学》1981年2期。

  3.吴新智、张银运:中国古人类综合研究。载于《中国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

  4.格拉西莫夫·米·米,1949:(俄文)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吴新智等译为中文)科学出版社。

  5.Wu Xinzhi and Zhang Zhengbiao,1985:Homo sapiens remains from late Palaeolithic and Neolithic China.In Wu RK and Olsen JW ed.Pal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P.107-133.Academic Press,Inc.,Orlando.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